首页 / 央广独家 / 正文

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 要打破学科壁垒 重在实践与协同

央广独家 2025-11-12 15:16:07

央广网北京11月12日消息(记者冯仪)11月12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

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提到:“《意见》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三统一出发,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着力通过学科融通实现“结构”新,通过工程实践实现“引擎”新,通过协同开放实现“生态”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激发学生投身科技事业的远大志向与持久热情。”

田祖荫进一步解释,“结构”新,是指重在融合。就是要打破科学、工程、技术、数学之间的学科壁垒,打牢学生深厚的学科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跨学科的整体视野。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和融合,提升现有课程的育人效能,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置换时间和空间。还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筹,推动学生在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涵养人文情怀,在人文浸润中培育理性思维与创新精神,这二者缺一不可。这是第一个新,“结构新”。

第二个是“引擎”新,是指重在实践,不搞纸上谈兵。就是要高度重视技术与工程的独特育人价值,把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注重面向真实世界的科技工程问题解决,引导学生随着学段的提升和能力的增长,逐步能够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型工程实践项目,在亲自参加创意、设计、实践、迭代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还有抗挫折的能力,你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可能是多少次之后才能成功,这也是一种教育。

第三个是“生态”新,指的是重在协同,不搞单兵作战。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不局限于学校、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展一些兴趣活动、举办一些科技节等,而是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科技教育生态系统。我们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推动科技馆、博物馆、重点实验室、高新企业等,都能逐步成为中小学校的拓展性课程基地和实践课堂,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研究场景、参与真实的创新过程。还是我前面讲的那句话,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真正激发他们投身科技事业的远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