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网红李福贵采购5元/斤小米引争议,助农直播卖贵了吗?

央广国内 2025-11-12 17:49:14

近日,千万粉丝级网红“李福贵”的首场直播带货,战绩惊人:10分钟,3.4万单小米,一抢而空!

网红李福贵采购5元/斤小米引争议,助农直播卖贵了吗?

图源:农民日报

不过,数据的火爆也引来了更严格的审视,马上就有人扒出,她收购谷子的价格达5元一斤,较市面上三四元一斤的普通小米高出不少。

5块钱一斤的小米,到底贵不贵?

直播间上千万人点赞

小米上架后“秒光”

11月8日上午9点,河南知名自媒体博主李福贵在社交媒体平台首次开直播卖货,直播间开播仅5分钟观看人数就超过了10万人,开播半小时点赞就超过千万。11月9日,查询数据平台显示,李福贵一周涨粉53.7万,粉丝量已达1297.1万。

网红李福贵采购5元/斤小米引争议,助农直播卖贵了吗?

图源:大河报

记者注意到,李福贵这次卖的小米品牌名为“村民与福贵”,一袋小米2.5kg,售价为37.8元,上架仅10分钟,3.4万件小米就已经全部售空。

据介绍,此次直播销售的小米,均来自太行山山区村落,当地受地理条件限制,农户多以零散种植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她在山区村里卖货时,见证了这些谷子的天然生长情况。在她此前发布的收谷视频中,她曾多次往返山区收谷。

关于小米的颜色问题,李福贵表示, 一包产品里有很多家种的小米混在一起,“可能有张大爷家种的,也可能有王大妈家种的”,所以颜色会不一致。

被质疑“破坏市场”“变味儿了”

李福贵回应

此前,李福贵曾以每斤4.8-5元不等下乡收带壳的谷子,被质疑高价“破坏市场”,对此,李福贵在评论区给网友算了笔账。

“这边山区的小米零售价是7~8元一斤,谷子的收购零售价是5元左右,而批发收购会比零售稍微低些”“我也是按正常的价位去收购的,没有压价、也没有抬价,可能会根据收购的地区不同(有不同价位),我收购的有4.8元的,也有个别5块钱一斤的,大部分收购价都是4.8元一斤。”

“有很多网友在网上查到的收购价只有三四块一斤,那是因为大规模生产收购,价位会低,但是在山区这边,全是百姓小家庭种植,他们全靠零售,卖得价位确实会比大规模种植要高一些,而且品质不一样,靠天吃饭的小米和靠农机械生产出来的小米口感是不一样的。”

在直播间,李福贵也回应了相关争议:“5斤装的黄小米售价37.8元,合一斤7.56元。这个价格没算加工费和快递费等成本,没有任何利润,没赚一分钱,纯粹是小米的收购价。”

据了解,上述直播间除了售卖小米,还有零食特产、女装、运动鞋、日常生活用品等不同品类。对此,有人质疑她“变味儿了”“最终不还是为了赚钱”,李福贵回应说,“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还不够,也想赚钱。有了底气和能力,才能帮更多乡亲过上好生活。”

真助农就要让农民挣钱

山区小米收购价5元/斤,到底贵不贵?在这场争议中,一边是网友基于常识的价格追问,一边是主播晒出的成本明细。表面看来,这是一场寻常的“价格风波”,但其背后折射的,正是当下助农直播面临的最现实困境。

首先,是消费者对土特产价值存在的“认知错位”。当人们习惯用普通小米的价格,去衡量那些凝聚着山区精耕细作与独特风土的农产品时,争议便自然产生。

其次,不少人对“助农直播”本就抱有复杂心态――既希望它真能帮到农民,又担心其背后只是一场精心包装的营销炒作。

说到底,助农直播的生命力,在于能否真正回应两端的核心诉求:

农民最需要什么?不过是一条稳定的销路,一个公道的价格。

消费者最在意什么?无非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份可靠的品质。

若助农直播能借助网红效应,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实现“让消费者放心买单、让农民有尊严获利”的良性循环,便能摆脱一次性帮扶的局限,走向可持续发展――这正是我们期待看到的助农方向。

不可否认,直播圈中确实有人打着“助农”旗号,将收益尽数收入自己腰包。人们因此对此类所谓的“直播助农”心存疑虑,也在情理之中。正如上述的“最终不还是为了赚钱”的质疑,也正是部分行业乱象的真实缩影。

然而,助农不能也不应排斥商业回报。助农的本意就是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只有可持续的利润,才能让农民赚到钱,也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比起单纯反对商业回报,人们更需要的是一份“透明的坦诚”――让消费者清楚自己的钱花在了哪里,是否真正实现了“助农”的初衷。

流量带来关注,也必然伴随争议。但好的产品、健康的助农模式,终将经得起市场检验:产品值不值,消费者自会用脚投票;助农有没有效,农民收入自会说话。当商业利润能够持续反哺助农事业,这条路会走得更稳、更远。

在此次“5元/斤小米”引发的讨论中,产品上架“秒空”的现象恰恰说明:助农产品的生命力,从不只依赖于“低价”或“悲情”,品质与故事同样能够成就品牌价值。一个健康的助农模式,也会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故事买单。

希望李福贵们能守住这份“真助农”的初心,在关注与审视中,“红”得更加持久、更有价值。

监制| 李绍飞

编辑| 陈艳欣

审校 | 孟夏

来源| 央视网综合大河报、农民日报、大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