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事件凸显了当前反诈工作面临的一些真实困境。当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如何在精准识别、防控风险的同时保证公民权益,成为相关部门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持续强化。当防护网越织越密,一些执行层面的做法,是否在无形中模糊了必要的边界。前不久,一位律师在银行取款时被询问私人用途,将这一现实矛盾推至台前。我的钱,究竟谁来做主?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律师银行取4万元遭“盘问”
11月3日,周筱S律师在山东东营出差期间,因私事前往银行,准备提取4万元现金。他原以为这是一次简单的业务办理,却没想到在资金用途这一环被卡住了。
当事人周筱S:我的一位朋友要结婚,到银行的柜台去取现,柜员问我取现的用途。我感到非常奇怪,因为据我所知,央行管理办法规定是取现5万元以上需要报备。我告诉柜员我只取4万现金,这时候柜员的领导告诉我,他们这里规定取现1万元以上就要报备。
尽管感到不解,周筱S最初还是试图配合,他让银行柜员备注个人消费。但银行柜员的追问让他无法接受。

周筱S说,当他拒绝透露更多私人信息后,柜员的审查进一步升级,开始查询他银行卡的过往流水,并询问一个月前一笔交易的具体用途。
经过几番“盘问”,争执持续发酵,银行方面表示已向反诈中心和派出所报警,要求警方到场核实。然而在等待半小时后,银行方面又称无法联系到警方,并突然转变态度,表示可以办理取款业务。
周筱S最终放弃了取款,选择离开。周筱S事后表示,自己理解并支持反诈工作的初衷,但对基层执行中出现的层层加码现象表示质疑。

专家:反诈需平衡多方关系
专家表示,在肯定反诈工作成效的同时,近期发生的多起“误伤”事件也折射出执行层面的一些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不能以反诈为由头对用户的隐私权、个人财产信息等进行监测和监控,这样的话可能侵害到了用户的基本权利,本来是为了保护用户,但最后是利用保护为由头去侵害用户权利,这就得不偿失了。

专家指出,反诈工作需要平衡多方关系:
银行柜员作为反诈第一线,其警觉性保护了无数群众;
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层层加码”现象值得警惕。

破题的关键在哪儿?
很多网友也分享了自己类似的经历,“去银行改手机号填了三个反诈的表”。

也有网友表示理解,“如果确实是诈骗怎么办?”

此次事件凸显了当前反诈工作面临的一些真实困境。毫无疑问,银行要严控诈骗风险、守护储户财产安全,但若因此妨碍正常业务的办理,则背离了初衷。当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如何在精准识别、防控风险的同时保证公民权益,成为相关部门面临的挑战。破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以更精细的制度设计,构建更精准的风险识别体系,持续推动反诈工作从“人防”到“技防”的完善与升级,通过相关部门深化协作,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反诈能力。只有实现安全与权利的兼顾,我们才能真正筑牢财产安全的防护网。
这件事,你怎么看?
来源:央广网综合央视新闻、网友评论
本期编辑:刘尚 田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