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雷锋网 / 正文

三年三次「破局」,江原科技如何打通国产AI芯片全链路?

雷锋网 2025-11-13 01:30:34

作者丨杨依婷

编辑丨包永刚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AI芯片领域被英伟达等国际巨头长期垄断的格局下,江原科技以首款全国产先进工艺AI芯片D10为利刃,以实现完全自主可控的D20系列加速卡为战甲,在“卡脖子”的重围中劈开一条生路。从至暗时刻的资金告急、研发受阻,到流片成功的欢呼雀跃、量产落地的坚实步伐,这家初创公司的突围之路,恰是国产芯片产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生动注脚。

临危受命:以“苟利国家生死以”的信念启程 

2022年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发布的139页出口管制令,如惊雷般炸响在中国半导体行业。“全面限制高性能芯片设计工具与制造工艺”的条款,将国产芯片推向了“不自主则无出路”的绝境。彼时正在燧原科技主导AI芯片研发的李瑛,彻夜未眠。多年后她回忆,正是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让她下定决心投身国产芯片攻坚。

“中兴、华为被制裁的教训告诉我们,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李瑛的职业生涯,几乎与中国芯片产业的突围史同步。从AMD北京研发中心首批员工到燧原科技核心技术负责人,她参与过全球领先GPU的量产,更亲历了国产芯片在工艺、生态上的层层壁垒。2022年11月11日,李瑛与几位共事十余年的老搭档创立江原科技,目标直指“全国产供应链+自主设计”的高性能AI芯片。 

三年三次「破局」,江原科技如何打通国产AI芯片全链路?

江原科技董事长、CEO李瑛

团队选择攻坚国产先进制程,这在当时堪称“啃硬骨头”。“当时国产同类型先进制程芯片面积多在200平方毫米以内,而 AI 芯片需要500平方毫米以上的大尺寸,无经验可循。” 《商君书》强调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江原科技的这一选择蕴含着深刻的产业深意 —— 通过实际产品打磨国产工艺,让代工厂积累制造经验,推动 PDK(工艺设计套件)完善,“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后来者铺路”。 

双线承压:于“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困境中破局 

创业初期的资金主要来自天使投资,但1亿元对于同类型先进制程AI芯片研发仅是杯水车薪。2023年资本市场遇冷,AI芯片赛道融资难度陡增,江原科技很快面临“账上现金仅够支撑3个月”的困境。李瑛带领团队转向机构融资,却屡屡碰壁:“投资人质疑国产工艺成熟度,更担心无法突破英伟达的生态壁垒。”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破融资困局,团队重新梳理商业逻辑,突出“供应链安全”的核心价值。李瑛化身“首席推销员”,密集拜访投资机构,最多时一天见4波投资人,用技术细节和量产规划逐步打消疑虑。一位早期投资人回忆:“她不讲空话,每次都带着最新的测试数据,这种务实打动了我们。” 

就在融资出现转机时,研发环节突发危机。芯片设计验证阶段,团队发现此前选定的标准单元(Cell)存在密度风险,若不更换可能导致量产良率骤降。“换Cell意味着所有设计流程重来,流片至少延期一个月。”研发负责人坦言,而延期可能让公司错过市场窗口,本就紧绷的现金流将彻底断裂。 

经过三天技术评估,江原科技最终决定更换Cell。李瑛同步启动应急方案:一方面恳请老股东追加投资,另一方面与供应商谈判付款延期。《孙子兵法》有云 “善战者,求之于势”,在多方协同下,公司获得关键资金补充,供应商也给予付款宽限期,江原科技在悬崖边稳住了阵脚。

破局时刻:于“山重水复”后见“柳暗花明” 

2024年10月15日,封装完成的首批芯片送达江原科技办公室。这是全国首颗基于国产先进制程的 AI 芯片,能否一次点亮关乎公司生死。测试团队启动程序后,各项指标逐一通过,一个小时后,10颗芯片全部成功点亮——办公室里瞬间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有人激动得红了眼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流片成功让团队士气大振,但量产前的稳定性测试又遇波折。测试中发现芯片在高负载下偶发“掉卡”,这在AI芯片中是常见问题,但由于采用国产IP缺乏参考案例,排查难度陡增。江原科技当机立断,邀请IP厂商驻场联合调试,三天后定位问题:源自测试程序设置过于严苛,非芯片设计缺陷。 

2025年初,江原科技D10芯片正式量产。这款面积超500平方毫米的芯片,搭载国产首发LPDDR5显存,速率达6400Mbps,支持 FP32到INT8全精度计算,单卡功耗仅72W,能高效支持 DeepSeek-R1系列大模型推理。更关键的是,通过这款芯片的研发,江原科技与代工厂共同跑通了 “先进设计 + 国产制造 + 封装测试” 全流程,IP 生态库的完备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新增的3项AI芯片专属模块,也为后续国产芯片的迭代升级夯实了基础。 

生态突围:以“不飞则已”的蓄力盼“一飞冲天” 

量产只是开始,如何在巨头主导的市场中打开局面?江原科技选择“硬件+软件”协同突围。2025年7月,公司与品高股份联合推出“品原AI一体机”,预装优化算子和编译器,实现“开箱即用”——这正是国产芯片突破生态壁垒的捷径。 “我们优先切入信创市场,这里对国产芯片有天然需求。”

李瑛表示,D10的全国产属性在信创评测中优势显著,叠加品高股份在软件生态的积累,一体机迅速获得订单,首月营收突破数千万元,印证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爆发力。 

产品矩阵的扩展更显雄心。9月,D20芯片也正式量产,其性能较D10翻倍,显存提升至256GB;正在研发的旗舰级芯片T800,采用统级创新架构,已申请23项核心专利,目标直指英伟达H20,“要在国产工艺下实现超越6nm的性能”。《周易》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激励着江原团队始终以技术创新为锚,“我们不追求全面对标,要在推理性能和能效比上形成代差”。 

突破时刻:以“风起于青萍之末”的势能跃升 

2025年11月11日,江原科技正式推出 D20 系列加速卡(D20 / D20 Pro / D20 Max),再度以全国产设计、制造与封装的成果,宣告在“先进设计—国产制造—封装测试”闭环上实现关键性突破。 

三年三次「破局」,江原科技如何打通国产AI芯片全链路?

与D10的“破局”不同,D20代表着“立势”。该系列搭载两颗全国产AI大芯片,率先实现高端芯片的完全自主可控,也是首个实现DeepSeek-R1大参数模型部署的全国产芯片。

江原D20 Pro单卡提供128GB显存,可以支持Qwen3-80B-A3B、Qwen2.5-VL-72B量化版本的模型部署;通过4卡互联可聚合高达512GB的显存,从而稳定支持DeepSeek-R1-671B量化版的运行。

作为更高配置的江原D20 Max单卡显存达到256GB,使其单卡即可支持Qwen3-235B-A22B等更大规模的模型。同样为部署DeepSeek-R1-671B模型,仅需两卡互联便能达到512GB显存,提供了更高效的部署路径。

为了打通“算力最后一公里”,江原科技同步推动全生态适配。D20系列已完成与浪潮、新华三、同方、长城、天固等主流整机厂商的适配,兼容Intel、AMD、海光、龙芯等CPU平台。在4U服务器中可部署16张加速卡,单机实现4TB显存、5POPS INT8算力,为国产算力中心构筑起坚实的“地基”。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从“点亮国产芯”的星火,到“重塑算力体系”的燎原,江原科技以每一颗芯片、每一次流片、每一次调试,书写着国产AI芯片产业的奋进史。 

自强之路:于时代洪流中筑起中国“芯”脊梁 

从2022年的创业蓝图到2025年的商业化落地,江原科技用两年走完国产先进制程AI芯片从0到1的历程。如今公司已完成A轮融资,产品进入规模化交付阶段,但团队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正如李瑛在公司年会上所说:“每颗芯片的打磨,都是在为国产半导体产业筑基。这条突围之路,我们会坚定走下去。” 

2025年11月,江原科技迎来三周年,正式入驻罗湖云启国际科技金融中心,为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经济增长贡献新动能。

同日签约的还有多家科创与金融企业,新兴产业占比过半。对江原科技而言,入驻罗湖不仅是一次落地,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集体出征。

从独立研发的星火,到产业共建的燎原,江原科技的历程折射出中国芯片产业的奋进轨迹。在时代洪流中,这家年轻的公司正以坚定的步伐,为中国“芯”筑起坚实的脊梁。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