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中文网 / 正文

内卷破局:从光伏“资产化”到新能源价值链重构

财富中文网 2025-11-14 19:36:09

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气候行动已不再只是环保议题,而是成为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与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力,一个覆盖光伏、储能、AI、金融等领域的产业集群也在加速形成,并推动新能源价值链的重构。在近期举办的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峰会主题为“紧迫的气候行动和它串联的万亿产业链”的圆桌论坛上,新加坡能源集团中国区总裁钟志明、碧澄能源总经理庞博以及国轩高科战略运营副总裁熊永华,从产业一线带来了他们的观察与思考。

内卷破局:从光伏“资产化”到新能源价值链重构
从左至右分别为:《财富》中国高级编辑刘兰香、新加坡能源集团中国区总裁钟志明、碧澄能源总经理庞博、国轩高科战略运营副总裁熊永华

作为产业链关键环节,光伏行业正迎来深刻变革。钟志明指出,中国市场对包括光伏和风电在内的新能源需求正在发生质变。“随着AI、算力中心、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崛起,新能源需求正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相应的在这方面,政府也给出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和目标”。他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11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集成融合发展将成为新能源重要方式。文件要求推动新能源与产业协同、多元化非电利用,并特别强调与算力设施协同规划,以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水平。

面对这片蓝海,庞博提出了推动分布式光伏从“项目时代”迈向“资产时代”的重大意义,并指出“资产化”的三大特征:“资产本质有三个特点:一是标准化;二是规模化;三是可交易。碧澄能源致力于推动中国工商业分布式清洁能源进入金融市场,实现真正的资产化。”

而针对新能源行业尤其是光伏愈演愈烈的“内卷”现象,庞博直指症结所在:“在单一项目中,业主、投资方、供应商之间存在三方博弈,在确定的收益空间内搏杀。结果往往是投资方收益不佳,业主获得降质降本的产品,供应商利润微薄。”

他认为,在光伏发电成本已接近甚至低于火电的情况下,业主不应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追求极致低价,破解“内卷”之道在于重塑价值链,即投资方回归合理收益,业主、供应商获得合理回报,从而令行业形成新的稳定态,而“资产化的核心也是重塑价值链,让业主、投资方、供应商,甚至是建造EPC总包方都能获得合理利润。通过构建具有稳定收益的资产包,吸引金融市场为优质能源资产赋予合理的资本溢价。”

对于行业发展阶段,他进一步指出:“中国新能源已跨越依赖‘绿色溢价’的初期阶段。如今,新能源正在实现对‘不可能三角’(即不可能同时实现经济、可靠、安全)的平衡。未来的竞争焦点将转向智能化,通过提升运行效率,使新能源成为真正的主力能源。”

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储能领域同样面临转型升级。结合国轩高科的实践,熊永华坦言储能电池目前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业主往往期望储能系统同时具备长循环寿命、高能量密度和快速充放电能力。但电化学体系本身存在技术悖论:追求长循环往往需要牺牲部分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

与此同时,国轩高科也在积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在海外市场,我们正从设备供应商向集成商和投资者转型。通过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并参与前端投资和运营,创造更大的价值链。”熊永华表示,目前这一模式在其零碳工厂的实践中得到验证,“我们在内蒙古打造了全球首个零碳原材料工厂,实现了从上游材料、电池产品到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垂直整合。这种业务模式的创新,使我们有能力为不同场景提供完整的零碳解决方案。”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大背景下,钟志明强调“技术驱动”与“合作共赢”是推动产业链协同的关键,并表示其在与国轩高科等企业的合作中,探索从设备供应到屋顶光伏的多维度联动,展现出产业链生态共建的潜力。“我们围绕用户对绿色用能的需求,提供光伏、集中供能、储能等一站式解决方案。依托新加坡的平台优势,结合本土团队的经验,获得了政府与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

显然,新能源产业正在经历从技术单点突破到系统协同、从价格竞争到价值共创的深刻变革。无论是光伏行业的资产化转型、还是储能领域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双突破,都在推动产业从“内卷”走向“共生”。构建开放协作、利益共享的产业生态,将成为释放万亿级市场潜力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