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老书柜,是我童年记忆里最具墨香的物件。玻璃柜门后,整齐码放着几本书法字帖,有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等摹本,封面被摩挲得泛起温润的光泽。字帖旁边堆叠的,是妈妈练习过的毛边纸,一页页密密麻麻,从歪扭的起笔到舒展的收锋,纸张间浸着经年累月的墨痕,也藏着妈妈对练字的热爱。
我初识笔墨,便是在妈妈的书桌前。她握着我的小手,笔尖轻触毛边纸,“写横要平,像做人的坦荡;写竖要直,如做事的端正。”墨汁在纸上缓缓晕开,我却总耐不住性子,写几笔便想扔下笔去玩耍。妈妈从不责备,只是铺开一张新纸,自己坐在桌前静静书写。她的身姿挺拔,手腕轻转,起笔、行笔、收锋,每一个动作都从容不迫,仿佛整个世界都浓缩在这一方纸之上。我趴在旁边看,看墨痕在纸上流淌,看那些简单的笔画组合成端庄的汉字,渐渐也沉下心来,跟着她一笔一画地描摹。
有一次,我写“心”字,总也写不好卧钩的弧度,要么过于僵硬,要么拖沓无力,急得把笔重重拍在桌上。妈妈捡起笔,在纸上慢慢示范:“你看,这卧钩要先沉下去,再缓缓提起,就像做人,遇到难事要沉得住气,行事却不能失了分寸。”她又握着我的手,感受笔尖的轻重变化,“练字和做人一样,没有捷径,一笔一画都要踏实,心浮气躁是写不出好字的。” 那天,我在书桌前坐了很久,反复练习那个“心”字,不仅慢慢找到了手感,更记住了妈妈的话“心稳,方能笔下生花”。
后来我渐渐长大,学业渐忙,练字的时间越来越少,可妈妈依旧保持着每日练字的习惯。早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她铺纸研墨;夜晚的灯光下,她依旧在笔墨间寻觅安宁。家里的毛边纸用了一沓又一沓,书柜里的字帖也添了新的,可妈妈那份对笔墨的虔诚,从未改变。
如今我也常常提笔,虽不及妈妈写得那般好,却总能在横平竖直间想起她的教诲。那些练字时学到的道理,早已融入我的生活:做人要如横般坦荡,做事要如竖般正直,遇事要如卧钩般沉潜有度。原来妈妈教我的从来不止是练字,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以笔墨修身,以初心行事,踏实笃定,方能行稳致远。
这墨香萦绕的家风,就藏在一个个练习的字里,藏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中,伴随我成长,也指引我前行。(柳州市城中区纪委监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