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赛场刮起“江苏旋风”背后有支撑——创新“多元办队”,体育人才辈出

新浪国内新闻 2025-11-18 08:00:17

全力追梦,八年梦圆。11月14日,第十五届全运会女子7人制橄榄球决赛在香港举行,江苏队以35∶12大胜山东队获得金牌。此前的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运会,江苏队两度冲冠失利,这块期待已久的金牌,意味着江苏队从挑战者到“霸主”的实力提升。

江苏女子橄榄球队自2022年省运会后,实行省市县联合办队,由省体育局、扬州市、邗江区三方共建。细观本届全运会夺冠队伍,省队市办、省市联办等“多元办队”模式多点开花,打破壁垒、整合资源、传承精神,形成江苏健儿人才辈出的有力支撑,也为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提供宝贵经验。9月19日,由省体育局、常州市政府联办的江苏女子手球队,在第十五届全运会女子手球决赛中战胜广东队,夺得冠军,实现全运会“三连冠”。11月10日,由省体育局、苏州市政府共同组建的江苏男子手球队夺金,历史性地实现全运会首个集体球类项目“五连冠”。同日,南京“省队市办”优秀运动队运动员在柔道、摔跤、举重等多个项目中拿下5金2银2铜。全运会赛场的“江苏旋风”,展现出“多元办队”模式在体育改革领域的成功探索。

江苏男子手球“五连冠”的壮举,书写中国手球发展史新篇章。这支队伍起步远远晚于国内众多传统手球队。20年前,第十届全运会在南京举行,江苏以“省队市办”的形式联合组建男子手球队。联合办队带来优势资源的有机整合,省级层面统筹规划项目发展战略,协调优质教练资源、科研力量和赛事资源,为队伍发展搭建起高起点的平台;市级层面则依托地方体育场馆、青少年培养基地,深耕基层推广。资金上,省市两级财政的稳定投入保障训练、比赛和人才培养的各项需求。这项制度创新,攻克人才储备不足、训练体系不完善、资金保障不到位等一系列难题,并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上首次成功登顶后,这支劲旅再未让全运会男子手球金牌旁落。

“多元办队”的创新模式不仅实现竞技体育项目方面的后来居上,更让队伍具备了长盛不衰的核心竞争力。11月13日,第十五届全运会羽毛球青年组女子团体决赛在深圳打响,江苏队以3∶1战胜东道主广东队获得冠军。本届全运会羽毛球项目首次设立青年组比赛,这枚意义非凡的金牌,展现了协同发力对于人才培养的深远意义。省级体育部门制定统一的青少年选材标准和训练大纲,确保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市级层面深入校园开展推广,建立青少年训练营和后备人才基地。作为江苏体育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南京体育学院为羽毛球梯队提供了专业化、科学化的培养模式。正如江苏女子羽毛球队教练刘永所言:“保持领先地位,积累和沉淀必不可少。整个培养体系完善,教练员的选材、训练都得到大力支持。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够在未来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省级体育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积极推动市县形成特色化人才培养格局,以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为核心构建起覆盖校园、区县、省市的全链条选材与培养体系,特色体育项目在基层落地生根。“5621”计划,即每个县(市、区)至少推动5个运动项目,每个项目至少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推动县域学校体育优势、特色项目建设。

“省统筹、市落实,全社会参与”,近年来江苏体育以“专业+开放”的改革思路,整合各方资源、汇聚社会力量,锤炼队伍实力,迈向更高舞台。通过省级层面协调,江苏运动员常态化与世界顶级竞技选手交流学习,通过国际赛事的历练积累宝贵经验;国外的先进训练理念与赛事经验,也以教练交流、集训联动等方式融入江苏青训,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多元办队”,让竞技体育融入社会资源大循环,成为江苏体育“大圈子”文化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