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寒潮天气的到来,我国北方地区集中供暖已经正式开启,能源保供也步入迎峰度冬关键期。能源企业全面开启冬供模式。
供暖季来临 能源企业全面开启冬供模式
在山东青岛,一艘满载6.9万吨液化天然气的运输船靠泊接收站,开始接卸作业。这是该站10月以来接卸的第7船液化天然气。
作为华北地区天然气调峰保供的重要枢纽,天津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采用“双船在泊、同步卸料”的作业模式,提升接卸效率和储备能力。

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天津液化公司总经理 刘景俊:依托智能化管控平台,实现从船舶接卸到管网外输的全链条精细化管理,日均外输气量在1000万立方米左右,高峰期外输能力可以达到5800万立方米。
在推动海上进口资源稳供增供的同时,陆上气田加大了增产保供力度。国内最大天然气生产基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目前天然气产量提升至1.35亿立方米,较月初增加300万立方米。在四川达州,“川气东送”工程主供气源地的中原油田普光气田,随着多口日产超20万立方米的高产新井接连投产,气田备战迎峰度冬的天然气井数量已突破80口,创历史新高。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气田开发地质专业高级专家 李才学:随着我国首个深层高含硫气田国产大型湿气增压开采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在冬季用气高峰期,气田每天最大生产能力可提高150万立方米,大幅增强保供能力。
中国石油今冬明春供暖季,安排天然气保供资源量同比增长3.7%,约占国内供应总量的六成。

中国石油生产经营管理部总调度室处长 乔跃:我们组织长庆、塔里木、西南、青海等油气田开足马力,全力增产;我们最高日供气量达到7.38亿立方米,保障北方地区集中供暖。
管网加速建设 提升“全国一张网”度峰能力
天然气输送网络的稳定性与应急能力直接关系全国的能源安全。国家管网集团集中统一调配,加强设备设施安全维护,提升管网应急能力。
新疆北疆地区近日迎来大风降温天气,为应对极端天气对管网运行的影响,国家管网集团启动了应急保障机制,加强管道沿线和站场核心设备巡检维护,确保安全生产平稳运行。

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市场部客户经理 王晓波:今年我们加速推进天然气上下游项目建设,新增气量同比增加4.2亿立方米。
为打好冬供“提前仗”,入冬前国家管网集团完成超400台压缩机组的维护检修和22项天然气管网改线、互联互通接口连接等大型作业,确保油气储运设施完好。

国家官网集团北方管道公司北京分公司副经理 姚腾飞:近日,我们圆满完成所辖西气东输、“北气南下”大通道等管道的压缩机组“健康体检”,有力提升了天然气管网核心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四线甘宁段、西气东输三线中卫至枣阳段、川气东送二线铜梁段等重点项目已全面投产通气。

国家管网集团市场部总监 尚凡坤:随着重点项目陆续投产,入冬前,管网资源入网日冲峰能力提升至11.7亿立方米,同比增加6000万立方米/日,较去冬今春实际入网峰值增加23%。
在国家管网集团油气调控中心,工作人员对全国主干天然气管网的运行状况进行集中调控,优化管道运行工艺,充分发挥西气东输、北气南下、南气北上等通道输气能力,保障天然气安全可靠供应。

国家管网集团油气调控中心天然气调控部值班调度长 王广志:针对今冬明春保供特点,我们优化管网工艺运行,加强重点区域监控,确保全国天然气主干管网安全平稳运行。目前,全国天然气管网日输气量已超7.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超过8%。
多地储气库创注气新高 蓄足供暖“底气”
储气库就像天然气的“地下粮仓”,在用气淡季,把富余天然气注入地下空间储存,待到冬季供暖用气高峰期再集中采出,是保障能源稳定供应的“压舱石”。眼下,国内各储气库已提前完成年度注气任务,为民生供暖蓄足能量。
东北地区最大的地下储气库群――辽河储气库群,日前正式开启冬季天然气保供模式。此次投用的天然气储备量超过30亿立方米,日采气量达2000万立方米。在河北廊坊,随着京58库区采气阀门缓缓开启,我国埋藏最深储气库――华北油田储气库群,开闸供气。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河北储气库分公司总工程师 卫俊杰:本轮采气期间,用气高峰时日供气能力可以满足超三千多万户家庭的生活用气需求。
在河南濮阳,中原油田储气库群的生产指挥调度中心,记者看到,技术人员通过国产指挥系统对5座储气库2000余台(套)设备进行远程调试,确保指挥中心在接到调峰指令的第一时间开井送气。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储气库管理中心生产指挥中心副主任 徐鹏程:入冬前,中原油田储气库群完成注气储备9.4亿立方米,较去年多储备1.2亿立方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用气高峰期,能满足2600万户家庭的日用气需求。
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位于新疆的塔里木油田,4座储气库日前完成年度注气任务,注气量达12亿立方米,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迪那采油气管理区牙哈处理站经理 胡玉生:本轮注气我们向地下注了接近8亿立方米天然气,加上地下原有的天然气,最高日采气可达1000万立方米。
目前,与国家管网集团联网的19座储气库实现满库入冬,中国石化地下储气库可用工作气量已达35亿立方米以上,中国石油已安排7座储气库供气,供气量近2000万立方米/日,今冬明春日采气调峰量力争超2亿立方米,为今年采暖季筑牢资源储备基础。
绿色暖源上线 今冬供暖更低碳
今冬供暖还注入了更多“绿色动能”。从工业余热“跨城送暖”到地热能“地底取热”,一批清洁能源供暖项目加速落地,为这个供暖季注入了满满的绿色动能。
在济南市民刘女士家中,温度计指针稳定停在22℃,她所在小区已率先使用上来自“聊热入济”项目的清洁能源供暖。

济南市民 刘女士:现在家里温度挺合适的,挺暖和,回家以后穿个单衣就可以。
“聊热入济”工程作为我国目前管线最长、管径最大的长输供热项目,将聊城电厂原本直排的工业余热“变废为宝”,通过总长约135公里的供热主干线输送至济南。投用后不仅能满足1亿平方米的供热需求,还可以支撑当地关停54台分散燃煤锅炉。

济南能源集团所属热力集团和清公司副总经理 宋赓:“聊热入济”项目管网采用了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保温效果比传统管网提升30%以上,不仅有效提升了全市供暖热源供给能力,还能进一步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每年可减少燃煤消耗约129万吨。
作为一种稳定可靠、可循环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正通过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边界。在天津,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创新利用废弃油气井“变废为宝”,建成多个地热项目及中国石油最大浅层地热群,还开发“清洁热能运行集控智慧平台”,用科技创新为“智慧地热”赋能。
中国石化全面启动了地热供暖服务,覆盖全国11个省市的70余个市(县、区),可为超过120万户居民提供清洁供暖。不久前,咸阳北区集中供热一期12.8MW“地热+”清洁能源替代供热项目建成投产,中国石化地热清洁供暖能力累计达到1.26亿平方米,再创历史新高,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近620万吨。

中国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小荣:今年以来加快建成京津冀、陕西关中盆地、山东滨州沾化等地区地热替代燃煤、天然气供暖项目,依托地热智慧运维平台、智能巡检系统等一系列自研技术,服务的响应速度和处理精度大幅提升。
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正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与民生供暖升级提供双重支撑。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8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5%,占全部发电量的约40%;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合计1.7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3%,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22%。清洁能源正逐步成为能源供应“主角”。
(总台央视记者 朱江 张伟 白璐 陈杨 王亚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