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了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强被开除党籍的消息,其“甘于被围猎”,将公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为他人在项目承揽、竞买土地使用权等方面谋取利益并收受财物的行为曝光,撕开“围猎”与被“围猎”的利益黑幕,更以沉痛教训警示党员领导干部,一旦丧失对权力的敬畏之心,必将在贪欲泥潭中万劫不复。
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案例来看,“围猎”与甘于被“围猎”的权钱交易呈现出隐蔽化、多样化态势。围猎者深谙“投其所好”之道,精准锁定目标“软肋”,有的打“金钱牌”,从一包烟、一瓶酒的小恩小惠“放长线”,直到用大额现金、贵重物品砸开权力缺口;有的打“嗜好牌”,以“牌友”“球友”身份精准“围猎”,在“牌来牌往”“球来球往”中拍定项目工程;有的打“感情牌”,以“帮小忙”为诱饵,让干部在“抹不开面子”的自我麻痹中步步妥协,最终“掩耳盗铃”般把违纪违法当成“人之常情”;有的打“贴心牌”,提供“一条龙”“管家式”服务,从生活琐事到利益输送全程“贴心包办”,将公职人员彻底驯化为利益输送的“工具人”。这些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更像毒瘤一样侵蚀着党的执政根基,让群众对公职人员的信任跌至谷底。
为何“围猎”之风屡禁不止?追根溯源还是一些领导干部自身理想信念崩塌,权力观扭曲,导致围猎者有机可乘、屡试不爽。一些领导干部忘记了“权力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初心,将“公”与“私”的界限彻底抛到九霄云外。面对“围猎”者精心设计的“特有陷阱”,他们“底线”如同“纸糊”一般,把商人老板的“嘘寒问暖”当作真情实意,把别有用心的“投其所好”误认为“人生知己”。在贪欲的驱使下,从接受“小恩小惠”到索取“大额回报”,从“半推半就”到“明目张胆”,最终在“糖衣炮弹”面前缴械投降,沦为党和人民的罪人。这种甘于被“围猎”的行为,本质上是对权力的亵渎、对职责的背叛,更是对党和人民的极端不负责任。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要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斩断“围猎”与被“围猎”的利益链,必须拿出“零容忍”的决心一抓到底。思想防线必须筑牢,要通过开展常态化警示教育、经常性“咬耳朵、扯袖子”,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围猎”的隐蔽性和危害性,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醒。制度“笼子”必须扎紧,要围绕重大项目审批、资金拨付、工程建设等关键领域,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利用大数据监督、风险预警等技术手段,将权力“晒”在阳光下,让“围猎”行为无处遁形。风腐同查同治必须强化,对“围猎”者和甘于被“围猎”者要一体查处、绝不姑息,让“围猎”和被“围猎”者双双付出沉重代价,让潜在的“猎手”和“猎物”彻底断了“以权谋私”的念想。
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承载着人民的信任和期盼,绝非谋取私利的“摇钱树”。唯有始终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围猎”陷阱中站稳脚跟,真正让权力回归“为人民服务”的本源。(桂林市象山区纪委监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