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17日消息(记者郭佳丽)今年电影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票房纪录在不断突破,实现票房和口碑双丰收。2月17日,据网络平台数据,电影《哪吒2》票房(含预售)突破120.51亿元,超《狮子王》票房成绩,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10名的亚洲电影。
此前《哪吒2》已连续创造多项纪录,进入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TOP2,是中国乃至全亚洲电影史上首部票房过百亿的影片,创造了全球单一电影市场最高票房纪录。
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为何会在今天火爆全球呢?近日,央广网记者采访了多家与《哪吒2》相关的制作团队、配音演员,电影文化领域专业人士和观众,共同揭秘爆火背后的密码。
《哪吒之魔童闹海》进入全球票房榜前10名(央广网发)
匠心打磨:“死磕”每一帧制作
上百版的修改文件、通宵达旦的剪辑室、渲染一半卡住的电脑……这是《哪吒2》不同制作团队向记者讲述中最常见的制作场景。
“每一个人都精益求精,每天就想着怎么解决困难,呈现出最完美的效果。”西安数字怪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数字怪兽)特效总监殷齐昊说。
殷齐昊负责《哪吒2》中陈塘关被毁到海底龙宫坍塌等中后期大场景的特效制作,从他接手到最终完成,大概用了两年的时间。
海底百万妖兽爬上定海神针的场面特效,是殷齐昊印象最深的一次创作。“海底妖兽数量巨大,每个妖兽都要进行建模,重要的是岩浆要在妖兽模型中穿插,运动过程中带起来的岩浆形态也要表现出来,整体保证不能穿帮。”殷齐昊告诉记者,流体在特效制作中难度很大,经过与后期团队不断商议,才找出可行性方案,最终反复渲染修改才呈现出满意的效果。
“我们主要负责玉虚宫穹顶、甘露水等特效,虽然最终呈现的画面只有几十秒,但却耗费了我们团队3个多月的心血。”江西幻影疯爆科技有限公司特效总监胡雪良告诉记者。
谈及制作过程中的困难,胡雪良说,解算是三维动画特效中的关键步骤,也是最耗时的部分。“解算是通过软件和技术将特效元素进行复杂的物理模拟和计算,从而生成逼真的视觉效果。但解算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有时候忙活了很久,始终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团队经常忙到半夜,凌晨一两点甚至通宵都是常态。”
南京叠影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参与了《哪吒2》陈塘关与海底妖族大战、哪吒敖丙重塑肉身等场景的制作。该公司总经理刘源告诉记者,影片中20分钟的呈现,团队花了2年多的时间去制作。“其中,陈塘关与海底妖族大战的这一段因为角色数量众多,制作难度非常大。我们为此还研发了全局场景描述等新技术,进行铁链自动追踪,以达到制作效果。”
“海底龙宫崩塌是个堪比八个足球场大小的数字场景,这个场景的制作让团队没少吃苦头。”西安数字怪兽灯光合成总监陈一彪回忆道,“该场景的制作,文件量是巨大的。经过了半年的技术测试,我们才让这个项目正常进行下去。”
不仅特效团队,在这部动画电影中,角色们的声音表现力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小哪吒的配音员吕艳婷介绍,《哪吒2》的配音过程中,导演对于每一个桥段,从细节到气息,都要求做到非常准确的配音表达。“作为配音演员要理解那个动态的感觉,才能配出符合导演需求的声音”。吕艳婷透露,不管是《哪吒1》还是《哪吒2》,自己在完成配音后,都失声了好长一段时间,说话只能用气声。即使如此,对于吕艳婷而言,这样的创作过程一直是快乐的,享受的。
太乙真人的配音演员张珈铭也表示,他很喜欢太乙真人乐观、幽默、豁达的性格特点,配音的时候会将自己与角色真正融为一体,做到与角色的百分百贴合。
双向奔赴:优质内容满足观众新需求
《哪吒2》中的大场景的制作,常常以“年”为周期,凝聚了特效团队精益求精的匠心。在西安数字怪兽项目经理周阿娟看来,动画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工作,必须要打磨才能出精品。“好的影视动画需要突破很多技术难点,需要时间静下心来去完成,结果大家其实也能看到,用心去制作了的成果确实会不一样。”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谷卿认为,震撼的视听效果是《哪吒2》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技术并未喧宾夺主,观众对角色的情感共鸣才是《哪吒2》不断突破记录的关键要素。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分析称,在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上,影片塑造了多个立体的角色。哪吒、敖丙、申公豹、太乙真人等角色的复杂性被充分展现,一些配角人物的塑造也是可圈可点,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能引起不同观众的共情。特别是哪吒与敖丙的友情、哪吒与父母之间的亲情等细腻的情感刻画,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2月14日,央广网记者在北京丰台区某电影院门口遇到很多前来二刷、三刷《哪吒2》的观众。“我来看第二遍了,影片中我特别喜欢哪吒的妈妈殷夫人,我觉得她对哪吒的爱太伟大、太感人了,多次令人动容。”一位特意装扮成殷夫人角色造型前来观影的观众说。
广西玉林一影院,观看《哪吒2》的观众排队入场
郑宁表示,影片在“哪吒闹海”传统神话故事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融入现代理念,构建了全新的故事内核,探讨了“命运”“偏见”“人性”等穿越时空、跨越种族和民族的哲学命题,母爱的伟大、朋友的羁绊乃至更宏大的家国情怀,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链接。兼顾了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展现出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包容性,使得影片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给观众留出无限的思考空间。
正如《哪吒2》导演饺子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电影不是拍给导演看的,是拍给观众看的。只有尊重观众,观众才会尊重你。”
谷卿表示,“哪吒热”现象实际是一场制作团队和观众的“双向奔赴”。制作团队匠心制作,观众认真体验和解读,以票房给予直接反馈。影片中融合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的情感共鸣被很好认可和转化,形成良性的电影生态。
创新传承:文化产业与时代精神共振
在影片的片尾字幕里,有一串长长的名单,里面出现138家中国动画公司的名字,4000多名工作人员。太乙真人的配音演员张珈铭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表示,这100多家公司和4000多名工作人员就像影片中龙族的万鳞甲,这群中国的动画人才带着执着与热爱合力托举,让观众看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
业内人士、国家二级编剧樊荟表示,138家中国动画公司中,有行业内的巨头,也有处于初创阶段的小型工作室。他们的集结,打破了国产动画“小作坊”生产的刻板印象,有助于动画队伍的梯队化成长,形成工业化生产模式。
郑宁分析,优质内容本身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哪吒2》与多个品牌进行跨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不仅扩大了影片的市场覆盖范围,还通过品牌联动提升了IP的商业价值。影片上映后,盲盒、手办等周边产品迅速脱销,通过长视频平台版权、海外放映收益等渠道,进一步拓展了IP的变现空间,不但有经济价值,还有文化输出价值。
《哪吒2》手办盲盒
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所言,《哪吒2》的成功意义不止于票房,它的内核还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让世界看到,中国深厚文化具有创新活力和消费力。
赵卫防表示,影片中三星堆青铜器、天元鼎、玉虚宫、气色宝莲等文化符号,可爱丰腴的石矶娘娘,操着一口方言的“太乙真人”,这些形象和元素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以轻松幽默的审美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传统为核,创新为壳”的创作,证明了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
在谷卿看来,影片的爆火还在于对传统故事的升级,去掉了一些脸谱化表现和叙事,捕捉到“我命由我不由天”“我们还年轻,不知天高地厚”等抗争与突破情绪的出口,使内容和主题进一步升华。
郑宁称,《哪吒2》的成功启发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当下,从业者要有工匠精神,尊重观众,肯下慢功夫,坚持长期主义;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选取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元素;可以从人类普遍关注的情感、价值观为切入点,并且融入现代科技和艺术手段,以新颖、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受众,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活力。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与推广,打造周边衍生产业链,整合资源,提升文化内容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