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3月3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可能会在4月1日晚上或者4月2日宣布关税细节。特朗普还表示,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会表现得“非常友好”,在某些情况下,关税可能会大幅降低。
根据白宫31日早些时候的说明,特朗普预计于4月2日作出抉择并宣布相关关税政策的细节。
美国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表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贸易顾问纳瓦罗、高级助理米勒和副总统万斯均向特朗普提出了如何完成这项工作的计划。不过,她明确表示该计划不会包含任何豁免条款。同时,她对该关税计划对股市的影响“不以为然”。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3月28日表示,对与其他国家达成关税协议持一定开放态度,但他暗示任何协议都将在4月2日关税措施生效后达成。特朗普曾在3月6日在社交媒体上说,对墨西哥、加拿大两国加征的25%关税措施将暂缓执行直至4月2日。3月4日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讲话时重申,将于4月2日开始征收对等关税。农产品关税也将于4月2日生效。(央视记者 刘旭)
AI延伸阅读
特朗普关税新政深度解析:钢铁、汽车与行业对等关税成焦点(本文由DeepSeek生成)
2025年4月1日,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其标志性贸易政策再度成为全球焦点。据其近期表态,特朗普计划于4月2日宣布新一轮关税调整细节,包括“对等关税”与“特定行业关税”,旨在“重塑美国经济竞争力”。本文基于权威信源,分析此次关税调整可能覆盖的行业范围、差异化税率设计及其潜在影响。
一、钢铁与铝:既有政策的延续与扩展
自2025年3月12日起,特朗普政府已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征收25%的关税。此举被视为2018年关税政策的升级版,但新增两大特点:
涵盖范围扩大:除原材料外,关税扩展至下游衍生产品,如拖拉机零部件、金属家具等,以弥补此前政策漏洞。
取消豁免条款:加拿大等传统盟友不再享有免税配额,导致加拿大对美出口的钢铝产品面临50%的叠加税率,直接冲击其350亿加元产业及2.3万个就业岗位。
经济连锁反应:美国汽车制造业首当其冲,每辆车成本激增超1000美元,航空航天业因依赖加拿大高纯度铝而面临成本压力,五角大楼担忧军备预算超支。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研究显示,2018年类似政策虽创造1.4万个钢铁岗位,但导致下游制造业流失7.5万个岗位,此次调整或加剧这一趋势。
二、汽车行业:对等关税的核心目标
特朗普多次指责欧盟对美国汽车征收10%的关税(美国仅2.5%),称其“不公平”69。4月2日的新政中,汽车关税可能成为“对等关税”的核心领域:
差异化税率设计:针对欧盟、日本等汽车出口大国,税率或匹配其现行水平(如欧盟10%),而对皮卡等美国优势产品维持25%保护性关税。
产业冲击:美国本土汽车制造商成本压力加剧,新车均价已接近4.8万美元,关税或进一步削弱消费者购买力。此外,欧盟已计划对美国威士忌等商品加征25%报复性关税,形成双重打击。
三、特定行业关税:芯片、制药与能源
除钢铁、汽车外,特朗普明确表示将保护“关键行业”,包括:
芯片制造:美国半导体产业依赖亚洲供应链,关税或针对进口芯片及设备,推动本土产能回流。
制药业:降低对印度等仿制药供应国的依赖,但可能推高美国医疗成本。
能源产品:加拿大对美出口的钾肥(关键肥料)已被征收10%关税,未来或扩展至其他能源材料。
差异化税率逻辑:对“战略物资”实行低税率(如钾肥10%),而对竞争性产品(如汽车、芯片)实施高税率,以平衡国内产业需求与供应链安全。
四、对等关税机制:全球贸易格局重构
特朗普提出的“对等关税”以各国现行税率为基准,例如:
印度:美国或将其平均关税从2.2%提升至12%,以匹配印度水平。
巴西、越南:税率或分别调整至6.7%、5.1%。
该机制可能导致全球贸易成本系统性上升,世界贸易组织(WTO)多边体系进一步瓦解。
五、潜在风险与市场反应
通胀压力:铝罐、家电等消费品成本已上涨25%,新关税或使美国CPI再攀升。
产业链转移:汽车、机械制造商可能将产能转移至墨西哥、越南以规避成本。
股市震荡:纳指较2月高点回落11%,标普500进入“回调区域”,市场担忧短期经济阵痛37。
总结
特朗普的4月2日关税新政,以钢铁、汽车为核心,辅以芯片、制药等行业的差异化税率,试图通过“对等”原则重构全球贸易规则。然而,其政策内核仍依赖保护主义逻辑,可能引发盟友报复、产业链断裂与通胀加剧等风险。若美国未能同步推进能源改革与技术升级,单边关税或如彼得森研究所所言,成为“砸向本国经济的回旋镖”。全球市场正屏息以待,这场贸易博弈的终局,或将决定未来十年国际经济秩序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