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又热闹了起来。
如果说今年To C互联网的热点战场是即时零售,那么To B互联网的热点战场就是 AI 表格。
在海外,国际玩家Airtable和Notion纷纷以 “AI 数据表格” 重构数据协作场景,微软更是通过Copilot Wave 2更新彻底革新Excel,将其升级为 “智能数据分析平台”。
在国内,竞争更加激烈。雷峰网观察到,飞书自诞生以来就在用文档、多维表来承接自己的商业叙事,腾讯近两年也是力推智能表格。而近期,钉钉也推出了自己的 “AI 表格”。
那么,在AI在To B领域的终极产品形态尚未确定的情况下,厂商为何纷纷押注 “AI + 表格” 这类产品?
厂商卷AI表格,到底是在卷什么?
这种卷到底是功能竞争,还是真的带来了本质创新?
当京东、美团、饿了么三巨头今年掀起外卖热战时,一场以表格这个 “老产品” 为核心的 “协同办公新决战” 正在同步上演。
AI表格之争,为何是今年To B赛道的战场?
基于大模型技术,大厂带头把生产力工具“重做一遍”,是看到了AI时代工作方式中蕴藏的新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钉钉对AI表格的表述是,AI时代的表格,未来AI新应用的入口。
什么是AI表格?
简单来说,AI表格,是承载企业业务数据的核心形态之一,也是建立在核心业务数据库上的AI生产线。
从钉钉团队近期的动静来看,作为今年钉钉首个明确投入的产品,也是无招(真名:陈航)回归钉钉之后第一个AI产品,可以初窥无招对AI时代工作方式的判断,以及对AI时代企业生产提效深刻的洞察。
数据是AI的基础,高价值的业务数据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命脉。但此前,企业里存在大量的碎片化、非结构化业务数据没办法被有效利用,在大模型时代,这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痛点。
前几年,钉钉战略投入的低代码是面向数字化时代沉淀、使用业务数据的产品;AI表格,则承载的是AI时代,高价值的业务数据的产生、存储、使用和共享,是钉钉找到的解决企业生产痛点的一大创新工具。
为什么这么说?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表格是企业管理者,尤其是经营者最常用的办公管理工具。
这让AI表格在To B领域,有着天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市场心智。
Excel等为代表的电子表格已经陪伴人们有二十多年了,时至今日,与文档、聊天、会议等场景一样,早已成为大众最为熟悉、常用的办公方式,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
其次,表格天然具有数据属性。
表格赛道与文档赛道、会议赛道截然不同,表格产品就意味着数据式呈现。在现代信息社会,数据是生产力的“原油”。数据是AI这一生产力技术的核心驱动要素,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要素。
对广大企业来说,“高价值的业务数据”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命脉。但此前,企业里一直存在大量碎片化、非结构化的业务数据没办法被有效利用。在大模型时代,这种痛点尤为明显、迫切。
不仅如此,与发散性的、即时性的聊天不同,表格本身就具有严肃的生产属性。
每一张表本身就是一个工作场景,企业的业务数据、业务流程都可以通过表格来展现、汇聚和推动。
甚至可以说,表格就是企业的生产线,能直接切入企业的核心生产环节。
放在更远的维度,AI表格还可能是未来千千万万个AI应用产生的基础。
众所周知,除了ERP、进销存等大场景外,企业里还存在大量碎片化的业务场景,比如电商文案更新,工厂设备巡检等,这些场景琐碎但却重要,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
而AI表格可以用最低的门槛、最小的改造,把这些碎片化业务做成一个个业务系统,并把相应的数据存储、利用起来,成为支撑企业后续无数个AI应用诞生的基础。
当集齐了广泛受众、核心业务数据,以及生产线属性这些特性后,AI在To B领域最有希望的发生质变的产品形态就是AI表格。
To B赛道的竞争,打得究竟是什么?
各大协同办公厂商们在AI表格上的竞争,争的是什么?
在雷峰网看来,争的是谁能帮助企业率先掌握核心生产力。
那么,在大模型时代,什么才是企业的核心生产力?
答案是:区别于传统数字化时代的,更高效的核心生产线。
而表格,就是这一核心生产线的关键承载者。
表格遵循的是事务的生产逻辑,而非对话的沟通逻辑。
在融合了AI大模型后,表格的生产线属性进一步放大。
为什么这么说?
其一,AI表格直接放大了每个劳动主体的能力。
基于自然语言的大模型降低了表格的使用门槛,让Excel小白也能瞬间变成“表哥”、“表姐”,这相当于大大降低了生产门槛。
其二,在业务数据的产生上,AI表格具备表格即AI的信息生产能力。
这里举一个具体的场景:
上海的某家工厂里,这样的事每天都在上演。
上海一家食品厂的仓管员,在原材料到货时会拍摄包装、日期标签等照片,上传至钉钉AI表格。表格通过AI识别信息并校验采购订单,并检测包装异常。
同时,AI表格还会每日自动盘点,生成库存报表,用图表展示出入库情况,并向相关人员推送临期或异常库存预警,以便及时处理过期原料。
在这个案例中,每张AI表格,每一个单元格都是AI的入口,都可以生成并处理信息、推进工作流程,最终自动完成任务。
同时,在数据的处理上,AI表格让每一个单元格从简单的“记录”入口,变成了AI Agent的入口。
这样一来,一张表格就变成了包含许多个AI Agent的“智能业务系统”,表格也从生产的被动承载者,变成了主动推动者。
而且与单个AI Agent一次只能处理一两个任务不同,AI表格在多任务并行上天然有优势,可以一次处理大量任务,为企业降本提效。
设想一个场景,如果要处理1000个任务,采用和大模型对话的方式,可能需要进行成百上千次对话。
但用AI表格,1000个任务1小时就能处理完。
更为关键的是,钉钉意图用AI表格去承载AI时代沉淀业务数据库、知识库的作用。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此次钉钉AI表格推出的“表格即文档”这一功能上。
以往的表格,不论是传统Excel类表格,还是多维表等协同表格,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文档、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始终游离在表格之外,最多也就是通过文档链接的形式将他们机械关联在一起。
用户每次读取的时候都要一次次点击链接、跳转网页,非常不便。
并且这些信息相互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机整体。
如何才能把文档与表格彻底打通?
钉钉的“表格即文档”设计做了一种解法。
在AI表格的主键单元格,用户可以像写文档一样自由输入,这样一来,表格就从结构化的数据入口,变成了一个可以承载大容量信息的文档入口。
要知道,一旦文档与数据表实现了融合,AI表格就真正变成了企业的“数据库”、“知识库”,以及业务知识管理中心。
毕竟无论是结构化的数据,还是非结构化的文档、图片、链接,全部汇集在一个清晰的知识看板里,“用一张表管理业务”才真正成立。
数据是AI的基础,“业务数据库”的不断积累,反过来又能带来更大的AI提效,进而在大模型时代形成 “数据 - AI- 业务 - 数据” 循环往复的 “生产飞轮”。
随着数据在AI表格中产生、处理、流转与存储,AI表格帮企业搭起了一条基于 “业务数据” 的核心生产线,而这正是AI时代的核心生产力。
表格战事,谁会更有优势?
把传统表格变成 AI 表格,并非一次简单的产品迭代,这背后需要有用户规模、场景优势、行业 Know-how 以及大模型技术能力等全方位的支撑。
若缺乏这些能力,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把表格做深做透,与 AI 结合做出创新。
钉钉在这些能力的积累上,目前是跑在前面的。
以往大家都把协同办公产品视作管理提效的工具,但很多时候,这种看法有失偏颇。事实上,以钉钉为代表的厂家,一直在致力于深入企业的生产环节和业务数据,来实现对企业生产的直接提效。
不少企业用户告诉雷峰网,在数字化时代,钉钉就曾用低代码跑进工单、跑进业务,直接作用于生产流程。
钉钉是从2021年开始发力低代码的。彼时低代码并非新鲜事物,国内已有不少创业公司布局,既非投资人追捧的风口,还曾一度遭受 “冷饭热炒” 的争议。
不过事后来看,钉钉坚持了自己的战略判断,通过大力投入和规模优势,将原本小众的低代码产品做成To B行业业务数字化的共识,使其成为继软件、SaaS 之后,数字化时代业务数字化的核心承载之一。
而历史可能在又一次上演。如今,钉钉全力押注AI表格,背后可能蕴藏了这样一种判断:在数字化时代,低代码是灵活沉淀业务数据的关键载体;那么在大模型时代,AI表格是更灵活的数据生产、处理、流转、存储的核心形态。
结语:时间窗口,就是心智窗口
钉钉抢占时间定义AI表格,抢的其实是心智窗口。
事实上,自无招回归以来,钉钉在短短3个月内连续对多维表进行了多次升级:
先是宣布多维表产品功能开放,基础用量免费;紧接着进一步深入行业,针对电商行业这一阿里老本行,上新了100+高频模板,实现一张表管经营、管公司;再到如今正式发布“钉钉AI表格”,并推出“表格即文档”这一创新功能。
几次快速迭代,是钉钉希望率先发出行业第一枪,来定义什么是“AI表格”。
事实上,随着行业持续发展,最终AI表格这一产品也会变得大同小异,但用户心智在谁,决定了产品们的先后差距。AI在To B赛道的定义权大战已然打响。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