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5日消息(记者 果君)近期,一份升级版的治理清单引起了广泛关注。5月末,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的通知,并同步发布2025年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这份在去年“规范管理年”基础上全面升级的清单,旨在进一步清理整治违背教育规律、侵害群众利益的办学行为,持续推进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
清单扩容 直击教育痛点
与旧版清单相比,新版清单从12条扩容至16条,新增考试安排、校规校纪、食品安全、校服采购四大领域禁令。新版负面清单的扩容,被专家视为直击当前教育管理痛点的关键举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清单扩容本质上是对治理模式的革新诉求,解决这些沉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平等沟通中形成治理合力。
"新增的四个领域都是当前教育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指出,在考试安排方面,部分学校考试频次过高,甚至出现“周周测、月月考”的现象;校规校纪方面,一些学校制定的规定过于随意,缺乏法律依据;食品安全和校服采购则直接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是家长反映强烈的问题。"这次清单的新增项,就是要推动学校建章立制、与时俱进,体现了对教育治理精细化、法治化的要求。实现学校治理更加科学、规范、人文,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刘希娅表示。
破解焦虑 刚性约束与疏导并举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考试频繁、课间休息时间被挤占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部规范治理的重点之一。2021年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然而不少家长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和疑虑,甚至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情况。
“作业量管控”“严禁频繁组织考试”到底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从事教育行业多年的刘希娅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素质培养与考试成绩、升学竞争力并不矛盾。”她指出,新中考、高考改革通过增加探究性题目、创设跨学科情境等命题设计,已将沟通合作、批判思维等核心素养纳入评价维度。这清晰表明,扎实的素质培养与优异的学业成绩完全能够实现高度正相关、相互促进。针对“作业量管控”“课后服务全覆盖”可能引发的“一刀切”问题,刘希娅建议以“三个融通”实现弹性管理:课堂与课后服务内容动态衔接、分层走班满足差异化需求、跨学科教研统筹作业设计。“谢家湾学校的班级小教研模式证明,协同机制能有效平衡减负与提质。”
破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应回归教育本质,从根本问题上发力。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李芳看来,此次“负面清单”提到的16条“禁令”,是一套净化教育生态的组合拳,特别是禁止招生掐尖考试、以升学率排名考核学校教师,扭转“唯分数论”等强制性约束,由源头上遏制了对升学率的追捧。李芳建议将“堵”和“疏”结合起来,通过命题改革减少机械刷题,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家长对校内教育放心。
数智赋能监管 精准破解执行难题
面对“掐尖招生”“违规补课”等基础教育管理重点难点问题,2025年行动方案创新治理手段,随着“提升年”行动的启动,教育部将以负面清单为杠杆,推动基础教育生态系统性优化。
方案提出将开发建设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规范管理问题反映平台、建立办学治校声誉评价数据库,并高效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巡查。“依托全国统一监管平台和AI能力,能实时抓取违规补课、掐尖考试等行为。”刘希娅表示,大数据让监管链条透明化,有效阻断地方截留或拖延处理的空间。同时,清单将整治要求细化到“课间十分钟”“睡眠时间”“教辅资料”等与学生日常紧密相关、具体可量化的“小切口”。例如,明确严禁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严禁强制购买或指定渠道购买教辅材料等,让政策落地更具可操作性,监督更有力。此外,通过建立分级负责机制,逐级明确工作重点和责任人,将规范办学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考核,并开展书记、校长专题培训等,旨在以制度刚性巩固治理成果。
长效治理 避免“运动式整改”
《通知》下发后,如何保障这些规范办学政策有效落实,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如何避免“运动式整改”,真正实现从短期整治向长效管理的跃升?对此,李芳提出了关键路径:强化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与稳定性。“避免不同时期出台的政策相互矛盾、不同部门间的措施‘打架’,基层才能清晰、持续、有效地执行。”她强调,必须加强对教育行政管理者的培训,确保其“吃透政策精神,精准识别整顿范围,避免执行中的随意扩大或缩小”,同时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制度,压实责任,促进政策落地见效。
“长效治理的核心在于‘赋权增能’。”储朝晖指出,落实负面清单的关键是“让权”,赋予学校和教师应有的专业自主权,使教育教学回归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成长的本源。“教育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评价权力过于集中,会造成教育焦虑与内卷的问题。”储朝晖表示,教育教学归根结底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成长的过程,他们应成为教学的中心。
参与教育部“双减”政策落实追踪工作的全国亲子阅读办公室副主任任晶惠,结合工作中的经验,提出“负面清单+阅读清单”双轨机制,她建议通过提升阅读能力替代低效补习,形成“减负提质”的良性循环,“通过分级阅读方案、资源白名单及素养监测,引导家庭关注长期能力而非短期分数。”任晶惠聚焦监督机制的创新,建议以“教联体”建设为载体,推动家长监督从“被动反馈”转向“主动干预”。“这既能激发家长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又能通过技术赋能和多维机制确保监督不流于形式。”任晶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