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7月16日消息(记者郭佳丽)“在上海开车,有种被规则守护的舒适感。”网约车司机张师傅说。近年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能看到不少为上海交通文明点赞的帖子,即使不少人“吃”过交警开出的罚单,却能理解这份“严格”背后的用意。
这种共识的形成,源于上海近十年交通法治建设的深耕细作。从2016年道路交通大整治启动至今,上海以"立法筑基、科技赋能、规范执法"为路径,将法治精神注入交通治理的每一个细节,不仅绘就了超大城市交通秩序的文明画卷,更探索出一条以法治保障城市安全与活力的治理新路径。
立法先行:让规则长出“牙齿”
“机动车外环线内禁鸣”如今已成为上海市司机的共识。而这一习惯的养成,始于2017年实施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这部被称为上海“史上最严交规”的条例,修订内容超八成,对机动车“禁鸣”区域范围进行了明确,对开车浏览电子设备、连续变道等违法行为明确了处罚标准,让“有法可依”成为交通治理的第一步。
立法的精细化还体现在上海对非机动车的管理。2021年《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首次将驾乘电动自行车不佩戴安全头盔、骑行非机动车时浏览电子设备等行为纳入罚则,首次明确了快递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的安全管理责任和义务;2024年修订版《条例》更是对拼装、加装、改装非机动车的经营和销售行为加大了惩罚力度。
2024年上海新修订《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
上海市公安局交管总队情指中心主任汪黎介绍,如今上海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戴盔率稳定在95%以上。今年以来,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亡人数、伤人数同比持续下降,涉及大型车、非机动车事故亡人数分别下降8%、18.6%。
从黄实线划定停车禁区到多起交通违法记入诚信档案,从大型车“右转必停”到“交替通行”形成风尚,上海的交通立法始终紧跟市民需求,将上位法的原则性规定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准则。
科技赋能:让执法既精准又高效
上下班高峰期,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环岛车水马龙,一架警用无人机镜头精准捕捉到一辆实线变道的轿车,并将实时画面传回指挥台――这是上海市杨浦区交警倪嘉辉团队构建的空中智“沪”网的日常一幕。作为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交通管理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倪嘉辉用三年时间,将无人机技术深度融入交通治理,让“空中巡逻”“云端快处”成为杨浦交通的新名片。
交警倪嘉辉正使用无人机监测路口交通情况(央广网记者郭佳丽摄)
这张“网”的效率,在事故处理中得到充分体现。今年4月17日,上海黄兴路国定路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驾驶员报警后,倪嘉辉立即研判事故等级和现场情况,并在“睿鹰无人机指挥台”上定位车辆位置,点击“起飞”按键,距离现场最近的警用机库随即升空无人机飞往目的地,全流程自动采集事故双方信息数据,8分钟后,当事人就收到了快处易赔办结短信,事故发生道路很快恢复了通畅。
“警用无人机快处易赔比民警到场节省40%以上时间,路堵的概率大大降低。”倪嘉辉说,自简易交通事故无人机快处模式推广以来,杨浦远程处置的交通事故中28%由无人机完成,道路通行效率提升35%。
除了善用锐利“眼睛”,上海交通管理还在升级智慧“大脑”。“易的PASS”系统是上海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城市交通“智慧大脑”,该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路况,自动预警“疲劳驾驶”等11类违法行为,还能为拥堵路口开出“药方”。
上海市公安局交管总队科技支队相关负责人周鲁露介绍,“易的PASS”系统不仅会自动对常发性拥堵节点进行研判,还能提供路口分钟级、车道级的流量数据,为公安交管部门科学制定优化方案提供参考。“以万航渡路/愚园路为例,通过系统优化处理,该路口在车流量提升3.3%的情况下,平均车速提升了14.4%,车均停车次数下降了10.6%。”周鲁露说。
“教科书式”执法:让法治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戴好头盔是为了你们的安全,我能说服你比罚你款更重要!”今年4月,一段交警执法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交警倪嘉辉拦下一名未佩戴安全头盔的电动自行车骑行人,面对当事人的不解,倪嘉辉花了近一个小时耐心释法。在依法处罚后,他还自掏腰包为当事人购买了一顶安全头盔并亲手为其戴上,最终让对方深刻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风险,从最初的抵触态度转变为真正认同。
这段被网友称为“严管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的执法场景,正是倪嘉辉日常工作的缩影。“每次执法都是一次普法的最好时机,处罚教育不是目的,真正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才是最重要的。”倪嘉辉说。
法治的温度还体现在对民生需求的回应。今年5月,恰逢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邯郸路(区界―环岛)道路综合整治工程顺利完工。倪嘉辉告诉记者,这条紧邻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主干道,在改造后新增了双向非机动车道,为师生和周边居民出行都带来了便利。
这一变化来自倪嘉辉和其团队多次的调研实践。他带领团队使用无人机,通过高空观察与精准测量,详细掌握了该区域的交通流量、道路结构等数据,最终得出“邯郸路具备扩增非机动车道条件,且增设后能显著改善出行环境”的结论。
在上海市公安局交管总队的指导下,倪嘉辉主动发挥专业优势,为区相关部门的工程规划设计建言献策。他还积极协调沿线单位,推动各方共享建筑前空间,为非机动车道建设和行人通行腾出更多空间。施工期间,他牵头做好交通疏导工作,保障工程安全有序推进。如今,新增的非机动车道让高校师生和周边居民的出行效率提升了40%以上。
站在新起点,上海仍在不断探索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的新路径。面对“车多路少”的结构性矛盾,“绣花式”管理持续升级;依托“低空经济”优势,空中智管网络不断完善;聚焦“慢行优先”,更多人性化设施正在落地。正如上海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所言:“交通法治建设没有终点,群众的获得感,就是我们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