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小学薄雾氤氲的清晨里,总有一束熟悉的声音,透过母亲那台红色“小蜜蜂”,在校园里清亮地荡开,越过操场,穿透教室,唤醒沉睡的村落——那声音是我心中最安稳的晨钟。
母亲的“小蜜蜂”跟随她在基层教学一线耕耘了十余载,表面漆皮已磨得斑驳,天线也时常需要轻轻拍打才能传递声音。然而在母亲手中,这老物件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清晨操场上,母亲手握“小蜜蜂”,声音虽不高亢却自带威严,如定风珠般将喧闹的孩子们瞬间规整成行;放学后,她背着“小蜜蜂”耐心提醒着贪玩的学生离校返家。那声音既是秩序之绳,又是慈爱之网,严与慈竟能织于同一声线之中。
有段时间,学校的泔水桶总是堆满剩饭。母亲站在桶边,眉头紧锁,手指摩挲着腰间的红色扩音器,像抚着一把未出鞘的剑。一天午饭后,她隐在门后,当学生们嬉笑着倒饭时,“小蜜蜂”突然响起:“同学们,盘中米粮,粒粒皆辛苦啊!”清亮的声音如闪电劈开了嘈杂,孩子们有的把倒扣的饭盒悄悄收起,有的红着耳尖扒完了剩饭。后来,泔水桶变轻了,里面的残渣稀疏得如同秋收后的田垄。母亲腰间的“小蜜蜂”成了孩子们心里一株会说话的稻穗,每当浪费的念头浮现,耳边就会响起那句带着乡音的“粒粒皆辛苦”。
母亲将这“小蜜蜂”视若珍宝,不仅用它守护校园的规矩,更将它带入了乡间的风雨之中。去年台风“摩羯”直扑而来,村里风雨飘摇,墨黑的夜被闪电撕开狰狞的口子。作为一名党员,母亲坐立难安,她披上旧雨衣,提上那抹熟悉的红色小蜜蜂”,跟随村“两委”干部一头扎进了狂乱雨幕之中。她穿梭在村巷里,时不时举起那红色喇叭,声音穿透风雨,带着一种执拗的穿透力:“各位阿公阿婆、叔父伯母,台风来了,注意安全,风险户赶快转移到村委!”喇叭被雨水浸透,声音时而嘶哑发闷,却如磐石般撞击在惊惶的雨夜里——母亲的声音,在恐惧的激流中如一座微小的灯塔,为风雨飘摇的村庄传递着清晰而坚韧的坐标。
每次在家里见到这斑驳的“小蜜蜂”,我都问她打算什么时候换掉,她声音轻柔却字字清晰:“还能用呢,换它干嘛。你现在工作特殊,心里也得时刻挂个‘小蜜蜂’,百姓的呼声啊,要放大,诱惑的甜言蜜语啊,得关小。”母亲的话语如同月光,悄然浸润心田,那台静默的红色“小蜜蜂”,在夜色里无声诉说着清亮家风的节拍。
这小小的红色扩音器,早已超出声音的载体,它成了母亲无声的誓言,在岁月里持续传递着朴素而坚韧的回响——母亲的声音在血脉中绵延不绝,犹如精神世界里永不消逝的电波,每一次律动都提醒我:心若如镜,便总能映照出人间最清亮的光。(兴业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