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日消息(记者冯仪)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这一涉及千家万户、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惠民政策,被视为我国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关键一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一级调研员、研究员佘宇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人口减量发展阶段,少子化、老龄化趋势明显。受近几年出生人口减少及未来变化趋势影响,幼儿园数量和在园幼儿规模虽相应缩减,但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区域性、结构性矛盾还较为突出,“这客观上为学前教育破解现实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窗口期。”
普惠园幼儿为主,困难群体优先
佘宇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短中之短”得到优先补齐,经费保障更加牢固,学位供给总体充足,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鉴于当前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已达91.61%,且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他建议在科学核算办园成本基础上,稳妥推进幼儿园价格调整,确保在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内实现免费。所有幼儿园均可纳入免费范围,但具体标准应参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执行,且需与服务质量等挂钩。
“从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角度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应优先纳入免费受益范围。”佘宇强调。
分步推进与投入保障
考虑到财政承受能力,佘宇建议政策可采取分步实施策略:“从学前一年免费起步,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大免费范围。”
“施行免费学前教育,投入主体是各级政府,由公共财政予以保障。”佘宇明确指出。他强调,为避免“免费”政策带来的新增财政压力过度下沉到地方,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稳步提升中央投入水平。“从长期看,要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这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确保学前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基础条件。”
佘宇也提到,需“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补偿机制,并拓宽面向家庭的资助渠道,实施跨部门预算,加大家庭补贴力度,有效缓解家庭育儿经济压力。
免费更要提质
“需要明确的是,免费教育不等于义务教育。”佘宇特别指出,“免费学前教育的‘免费’,本质上是减轻家庭育儿负担,同时强化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担当,而非强制性的。”
为更好推动政策落地落实,佘宇认为,当前最关键的是在落实政府投入主体责任的同时,兼顾“降低家庭经济负担”与“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双重目标。“这就要求将‘免费’和‘质量’挂钩,”他解释道,“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及增长机制,调整优化经费使用结构、强化质量保障,重点向优化普惠性资源、改善教师待遇、提升保教质量倾斜。”需要扎实做好普及普惠、资源布局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
“这样才能在推行免费的同时,切实提升学前教育整体发展质量,守护好在园幼儿身心健康。”佘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