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消费版图中,这类消费正提质扩容、逐步崭露头角。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33元,实际增长6.1%。我注意到,新质生产力赋能下,乡村消费逐渐呈现品质升级、模式创新、场景拓展等新特征。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农村消费群体中,针对“衣食住行”中各类实际问题的“黑科技”产品深受青睐,需求空间广阔。
今年以来,“国补”驱动以旧换新热潮。随着该政策持续发力,全国超95%城市及乡镇的消费者可通过电商平台进行以旧换新。譬如,新能源汽车加速开进农村,智能电视、养生壶等智能家电、小家电成为消费新宠。不仅如此,消费者在挑选时,大多会选择一级能效的节能产品。这表明,消费观念正从“将就”向“讲究”转变。就在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表示,10月份将按计划下达第四批690亿元资金,持续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乡村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的同时,农产品上行渠道也因新质生产力而拓宽,加快通向大市场。智能化分拣设备就能把农产品的好坏分得明明白白,冷链物流与无人配送更是缩短了农产品进城时间。以今年夏天最“火”的水果荔枝为例,在广东茂名,就已经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荔枝物流方案。采摘环节,创新建设“田头智慧小站”,荔枝在田头采摘一小时之内,迅速进入冷库进行预冷处理,有效解决荔枝“最先一公里”保鲜难题。
实际上,“优体验”才是乡村消费提质的最终落脚点。
近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在推进农文旅融合方面提出诸多举措。如今的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购买需求,而是更加关注体验式、文化式、休闲式消费。眼下,乡村旅游成为今年暑期一大亮点,流行“田园躺”,人们热衷于体验田园生活、参与手作工坊制作。还有更多消费场景延伸至田间地头,如多地“认养果树”模式,城市消费者通过App查看果树生长,成熟后水果通过冷链送达,实现“消费体验”与“乡村经济”的双向衔接。
我想,乡村消费新特征的“衔接”,本质是让“高科技”更接地气、“快流通”更有效率、“优体验”更贴需求。说到底,新质生产力给乡村和农业带来的,不仅是工具的革新,更是“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的重构。当田间的果实可以精准对接大市场的需求,当农民的劳动能转化为更实在的收益,乡村振兴就有了更可持续的“造血能力”。
而这,正是中国经济内生动能最坚实的根基之一。
晶采观察,下期见!
编审:伍刚
统筹:王薇 赵净 刘娜
记者:王晶
拍摄:沈杰辉
剪辑:张嘉懿(实习)
设计: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