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酷暑来临,5类人更要小心中暑!出现这些症状别忽视

央广国内 2025-08-04 11:39:15

入伏后,一年当中最热的时间段已来临。高温、高湿的环境和长时间的高温天气过程,都会增加中暑风险,威胁生命健康安全。

  老人、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体力劳动者或需要在户外活动的人群,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结合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暑降温。

  一、中暑的表现

先兆中暑

  高温环境下,如果出现头痛、头晕、眼花、恶心、多汗、四肢无力发酸等症状,就要开始采取相应的防暑降温的措施,比如多多喝水、及时休息,使用冰袋、冰凉贴、湿毛巾放置颈部、腋下、大腿根帮助降温,转移到阴凉处或室内活动等等,谨防中暑进一步恶化。

  轻症中暑

  若中暑进一步恶化,则体温升高达38.5℃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重症中暑

  严重中暑可发展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不及时救治可导致死亡!

  1.热痉挛―腹部、手臂或腿部疼痛性肌肉痉挛;

  2.热衰竭―极度眩晕、头痛、恶心或呕吐、大量出汗、脸色苍白、短暂晕厥、血压下降、呼吸急促且浅等等;

  3.热射病―体温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比如惊厥、抽搐、嗜睡、昏迷等。

  二、预防中暑,请记住“躲、补、防、顾”四字诀

  “躲”―躲避高温高湿的环境与时段

  1.避时:尽量减少每天最热时段的外出时间,尤其要避免剧烈运动。

  2.避晒:外出时,优先选择阴凉处活动,佩戴太阳帽、使用遮阳伞,避免太阳直晒。

  3.避暑:合理使用空调和风扇降温除湿,切记空调温度不要过低,一般建议26-28℃即可,避免直吹,适当开窗通风。

  “补”―科学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1.主动、多次、足量饮水。高温天气,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高温天气饮水量应适当增加,建议至少增加至平时的1.5倍。

  2.大量出汗时,要及时补充电解质,选择饮用淡盐水、糖盐水、运动饮料等。

  3.限制或避免含酒精、咖啡因、高糖的饮料,它们会加速脱水。

  “防”―做好个人防护与调节

  1.穿着适宜:多穿宽松、透气、轻薄的浅色衣物,有利于散热排汗。

  2.装备降温:随身携带防暑降温小神器,比如冰贴、湿巾、小风扇、风油精等。

  3.饮食调整:按时吃饭、清淡饮食。多吃富含水分的蔬菜水果,保持体力、保证营养摄入。

  4.充足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身体疲惫时更易中暑。

  “顾”―留心症状,及时处置,照顾身边的人

  1.关注重点人群:特别关心老年人、婴幼儿和儿童。合理安排行程,定时查看其健康状况。不要将婴幼儿和儿童单独留在车内!

  2.警惕中暑信号:密切留意自己和身边人,尤其闷热天气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大量出汗、体温升高(皮肤发烫)、心慌气短、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模糊等症状时,要警惕中暑的发生。

  3.早发现、早处置、早就医:一旦怀疑中暑,应按下述方法科学处理

  ①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脱离高温环境。

  ②想尽各种办法快速降温,比如解开衣物,用冷水喷洒、擦拭身体,用湿冷毛巾、冰帖等置于头部、躯干等,通风加速散热。

  ③如意识清醒且能饮水,则及时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用清凉饮料。

  ④若症状不能缓解,或出现高热、意识不清等,则立即送医或拨打120,同时持续进行物理降温!

  请掌握这些关键的防护知识,祝大家平安健康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