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过货,这是口岸城市最重要的功能。这些连接着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小城,在发展中也希望让资源更充分地流动起来,不只是“通过”,还能有更多的“留下”。内蒙古满洲里通过不断优化通关流程、拓展贸易渠道、完善开放平台,内外联动、双向互济,这里已经不再只是物流通道,更成为活力奔涌、发展潜力无穷的经济走廊。
在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有一座全国闻名的小城――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这里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是“一带一路”陆路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是其独特区位的形象描述。
因口岸而生、因口岸而兴。历经百年风雨的满洲里,从边陲小镇成长为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如今是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战略支点,承担着中俄贸易65%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
与许多口岸城市一样,在承载“经济通道”功能的同时,满洲里也始终被“过而不落”的难题所困扰。不满足于只做货物流转地,这座百年口岸如何进一步提升枢纽地位?怎样促进“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
更高效地“过”
在我国众多口岸中,满洲里是唯一公、铁、空三位一体的国际口岸,也是全国首个24小时货运通关的边境公路口岸。今年上半年,经满洲里公路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116.7万吨,同比增长6%,再次刷新纪录……采访出发前,满洲里的一组组数据让记者眼前浮现出“人来车往、一派繁忙”的口岸景象。
可到达现场后,记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场景。无人值守的智能卡口处,设备自动读取车辆和货物信息,一辆车通关只需几秒钟,一切井井有条、忙而有序。深入采访后发现,这正是满洲里口岸国际大通道建设的缩影:枢纽带动,多式协同,丰富的通道运输方式,让“过货”变得更加高质高效。
在满洲里市的森富国际中俄跨境商贸物流综合园区,一辆辆厢式货车正依次等待装运阳光玫瑰葡萄,不久后,这些葡萄就会出现在俄罗斯家庭的餐桌上。“园区经营品类以新鲜果蔬为主,夏季对通关时效要求更高。”该园区办公室主任赵薇说。
满洲里海关所属十八里海关副关长姚舜告诉记者,该海关开通了果蔬出口“绿色通道”,叠加“提前申报”“预约查验”等便利化服务措施,可实现果蔬出口“即报即检、合格即放”。
“目前,满洲里口岸已开通57条稳定运行的中欧班列线路,2024年运行数量达4409列,铁路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创历史新高。”满洲里海关所属满洲里车站海关副关长姜波介绍,为保障中欧班列高效开行,满洲里车站海关设置了中欧班列专岗,推行“预约通关+集中查验”便利通关服务,探索建立“属地+口岸”协同监管和配合机制。
“满洲里坚持补短板、拉长板,公路口岸查验通道和场区升级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铁路口岸准轨增二线项目稳步推进,岸速通APP和虚拟车牌系统上线运行,航空口岸首批国际货物高效出港。”满洲里口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胡迎宾介绍。通过一系列举措,满洲里口岸公、铁、空立体化疏运体系更加完善,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加速构建。
提升口岸便利化水平,确保通道高效畅通,是推动口岸建设的关键所在。作为百年老口岸,满洲里面临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制约着服务能力提升。对此,满洲里一方面改善“硬环境”、完善物流通道;另一方面提升“软环境”,统筹推进“智慧口岸”“数字国门”试点建设,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口岸通关能力和查验效率。
在满洲里站集装箱场,“智能化箱场”项目稳步推进。“一期完成吊车远控改造并投入运营,二期计划推进投入无人集卡和智能查验系统。”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满洲里站货运车间主任康金龙告诉记者,“为提高通关效率,我们自2020年起全面推行95306数字口岸系统,实现电子化申报、信息预翻译等功能。”
从业近30年的满洲里信达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建国对通关效率的提升颇有感触,“近年来,海关推行铁路快通模式,进口货物可在任意海关申报查验,无需办理中转手续;企业可提前报送信息,海关直接审核放行”。
“过货量是口岸的生命线,口岸城市的重要任务是保证‘人畅其行,物畅其流’。”满洲里市委书记于伟东表示,满洲里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必须切实扛起政治责任,持续强化口岸通道建设,进一步增强口岸疏运效能,保障国家战略物资运输通道安全畅通。
更充分地“落”
口岸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流动起来的不该只是货流。多年来发挥着重要通道作用的满洲里,也希望赋予口岸经济更丰富的内涵,改变一直以来“酒肉穿肠过”的困局。
如果说“过”是口岸城市的根基,那么“落”则是破解困局、推动口岸流量变经济增量的必由之路。
破题,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进口资源落地加工产业开始,让货物落地加工、转化增值。
进口木材加工是满洲里传统产业,近年来受国际局势影响,面临出口订单缩减等问题。满洲里市工信和科技局副局长陈睿说,经过近30年培育和发展,满洲里市木材加工业形成产业链条相对完整的加工体系,是全国木材交易集散地。如今面临国际国内市场变化,需进一步激发活力。
走进位于满洲里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的满洲里鸿利木业有限责任公司,一方方俄罗斯进口松木整齐码放在工厂院子里。“我们除了传统的木材加工外,还在积极拓展木结构房屋设计制造业务,打造木屋文旅项目。”该公司董事长周海根说,“只有积极求新求变,才能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从全市来看,满洲里正在大力优化木材加工产业链,推动粗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我们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推进传统木材加工业向纸浆产业延伸,提高加工剩余物利用率,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陈睿说。
满洲里另一个传统优势产业农产品进口加工业,也经历了由“原料中转集散地”发展为“原料进口―落地加工―渠道销售一体化”的过程,为做强“落地经济”增添活力。
“依托口岸,满洲里每年有大量资源进境,为落地加工产业提供了丰富原材料。”满洲里市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协调科负责人曹贝贝说,满洲里已形成涵盖油菜籽、亚麻籽、大麦等多个品类的农产品进口体系,带动了一批进口粮食加工企业和项目落地,产业年加工规模超百万吨。
走进满洲里鑫沣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亚麻籽香气扑面而来。公司副总经理杨志宏告诉记者:“俄罗斯的绿色农产品深受国内消费者认可。公司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积极研发特色农产品加工食品,丰富产品种类,满足消费需求。”
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发展。满洲里跨境电子商务、二手车出口等外贸新业态亮点频现。2024年,满洲里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58.3亿元;跨境电商贸易额达5.8亿元,较2023年翻番,“新三样”出口成绩喜人。
以二手车出口为例,2024年我国将二手车出口政策由试点模式调整为许可证管理模式,满洲里迅速抓住机遇,打造了二手车出口基地,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走进满洲里二手车出口基地展厅,一辆辆二手车排列整齐,工作人员正对着直播镜头介绍汽车性能。“基地为我们免费提供停车位、办公场地,政策支持助力公司驶入发展快车道,目前平均每月出口二手车超150辆。”满洲里靖源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线上销售总监衣然告诉记者。今年前6个月,满洲里十八里海关监管出口二手车超1900辆,贸易值超3亿元,增长势头强劲。
构建更加开放的平台,推动贸易更加便利化,是让通道式“过路经济”向多元化“落地经济”转变、让流量变留量的重要支撑。为此,满洲里持续拓展综合保税区开放功能。“综保区是承接进口资源的平台。我们正加快推进综保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大力发展保税加工产业,构建‘综保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满洲里综保区管委会副主任郭海涛说。
于伟东表示,当前满洲里市已初步形成口岸特色产业体系,但产业链条短、加工度不高、附加值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区位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我们要继续坚持‘贸工一体、产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二手车出口、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高质量发展。”
更深度地“拓”
如果说过货量是口岸城市的生命线,那么人流量则是律动的城市脉搏。出差、旅行、学习……天南海北的人们在这里奔走流动,成为满洲里国际大通道建设的鲜活注脚。
这两年出境游的复苏,给满洲里带来了更多的“人气”。丰富的边境口岸资源、相对简化的跨境手续以及高效的通关效率,为游客探索异域风情提供了便利通道。
记者在满洲里公路口岸看到,不少游客在办理出境游手续,来自四川绵阳的郑华女士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报了俄罗斯红石市一日游,挺期待的”。满洲里中国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齐翠杰介绍,自2023年底满洲里市中俄互免团体旅游签证业务全面恢复以来,公司出境游客接待量不断增加。“想去俄罗斯的游客可当天报名、当天出境。如果游客没有护照,还可在满洲里办理一次性边境旅游护照。”
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五队副队长梁立东介绍,为提高旅客通关效率,检查站会提前告知旅客高峰时段信息,优化通关体验。同时,对符合条件的中国公民推行自助通关服务,并根据客流量增开查验通道。“我们正在推进由6个查验通道扩展至10个查验通道的改造工程,预计8月底可投入使用。”梁立东说。
除了要做好“过路客”的中转站,满洲里也在把自己打造成热门出游地。
盛夏的满洲里草木葱茏,巍然矗立的国门下,中欧班列日夜穿梭。随处可见的俄式建筑,套娃主题游乐园和酒店,以及广袤草原上散布的蒙古包,共同展现着这座口岸城市的独特魅力。“这里的建筑很有异域风情,处处皆风景。”已是第二次到满洲里的浙江游客徐瑞清告诉记者,这里是很多自驾游客的必选之地。
“近年来,满洲里市旅游承载能力不断提升,自驾游、研学游、跨境游等发展火热。”满洲里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黄金锴介绍,“熊小满”等城市文化IP深受游客喜爱,“城中湿地”等成为热门打卡地,套娃智能酒店、游・木时光沉浸式体验馆等项目也已投入使用。2024年,满洲里接待游客840万人次,增长4.4%,旅游总花费138.6亿元,增长2.5%。
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也使满洲里成为俄罗斯民众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在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记者遇到了正在办理通关手续的俄罗斯姑娘巴拉格丽塔。前来参加体育赛事的她很喜欢中国文化和美食,希望能常来。
“俄罗斯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以‘我在中国有个家’等为主题的跨境研学项目深受欢迎,俄罗斯孩子走进中国家庭、校园,体验书法、武术等,深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满洲里蓝天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兆霞说。传统文化是促进毗邻地区间人员友好往来的重要抓手,也是吸引游客从过境到留下来消费的核心所在。双向奔赴的旅游热潮,让人文交流更加多彩,产业更加充满活力。
当前文旅市场竞争加剧,满洲里也遇到了如何“破圈”的烦恼。黄金锴表示,未来,在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行业整体外语服务能力、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提高游客回头率和旅游消费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满洲里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满洲里将进一步深化产旅融合,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康养、冰雪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全产业链的现代旅游模式。
蓬勃的旅游产业与满洲里城市发展、贸易流通、产业升级“多向奔赴”,共同绘就口岸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内外联动、双向互济,一个通道功能更强、产业能级跃升、充满开放活力的满洲里值得期待。(本报记者 闫伟奇 刘辛未 余 健 吴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