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珐琅之光:张颖张旭的景泰蓝传承之路

央广国内 2025-08-08 16:21:20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光影同辉 美美与共”――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日前在罗马举办,特展上,一组来自中国的景泰蓝作品以精湛的工艺和创新的艺术风格引发意大利各界观众的热烈反响,这组作品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和他的儿子张旭、女儿张颖之手,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的景泰蓝,因制作工艺复杂,被称为“金属上的工笔画”。从曾经的宫廷御用,到今天的“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抹穿越600年的蓝,不断在火与时间的对话中书写着匠心传承的故事。

珐琅之光:张颖张旭的景泰蓝传承之路

在罗马举行的“光影同辉 美美与共”――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上,张旭和张颖的景泰蓝作品凭借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东方美学,吸引了众多海外观众驻足欣赏。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这场展览中,两位艺术家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真切感受到了世界对中国传统工艺之美的共鸣。

珐琅之光:张颖张旭的景泰蓝传承之路

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张旭:(景泰蓝)有时代的色彩,有咱们中国文化的蕴含的吉祥寓意在里面。这次展出也受到了现场很多人的关注。后续我们也看到很多不同的宣传报道,也都是对咱们中国的这个国粹艺术非常喜爱。

景泰蓝,学名“铜胎掐丝珐琅”,它以铜为胎,用细扁铜丝掐成图案轮廓,再填入五彩斑斓的釉料烧制而成,整体呈现出浑厚凝重、富丽典雅的艺术风格。这项工艺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末期,至明代景泰年间达到鼎盛,尤以宝石蓝釉料的运用最具代表性,“景泰蓝”由此得名。2006年,这项承载着数百年工艺智慧的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珐琅之光:张颖张旭的景泰蓝传承之路

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张颖:景泰蓝它是一个全手工的技艺,是咱们中国整个工艺美术门类里面最复杂的一项,大大小小108道工序。我觉得最迷人的是,最早它就是一块铜板,从铜板上延伸出最后可以惊绝天下的作品。

张旭和张颖的景泰蓝技艺,传承自他们的父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

珐琅之光:张颖张旭的景泰蓝传承之路

张同禄开创了“珐琅铂晶”新工艺,让景泰蓝跳出只能使用紫铜制胎的局限,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第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发明专利。他还成功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铸胎珐琅技艺,让古老工艺重焕生机。他全面掌握景泰蓝108道工序,设计发表作品超过500件,荣获国内外百余个奖项,《和平尊》等15件作品曾被选为国礼。

小时候,张旭和张颖总是看到父亲随时随地写写画画,直到寒暑假随父亲走进工厂,看着纸上熟悉的纹样在珐琅器上流光溢彩,才知道原来父亲是一名制作景泰蓝的工艺美术师。那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耳濡目染中,这门技艺已经在他们心里埋下了种子。

珐琅之光:张颖张旭的景泰蓝传承之路

张颖:更年轻的时候不能理解他这个坚持,他经常在家里的这个时间,可能大多都是我们不能打扰的。他自己苦思冥想,包括他会对着窗台发呆,但是他想什么我不知道,就我走不进他的心。当初很多人都说我父亲以一己之力把景泰蓝重回了巅峰,他当时说,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园春色才是春。他心系的都是整个行业能不能共同发展。我的年龄也逐渐地增长,觉得我们从最早的父女,他宠着我,到逐渐成了伙伴,逐渐成了同一个事业的两个人来对话艺术的感觉。

珐琅之光:张颖张旭的景泰蓝传承之路

在传承父亲衣钵的道路上,张旭与张颖在108道工序中各展所长――张旭以器形突破桎梏,将现代建筑的韵律与雕塑的张力熔铸于铜胎,让景泰蓝从规整的器皿升华为流动的金属诗篇;张颖则以釉色革新传统,将明艳浮华沉淀为素雅的白、温润的灰蓝与柔和的烟粉,为超过600年的宫廷艺术注入当代气息。

珐琅之光:张颖张旭的景泰蓝传承之路

与此同时,张旭和张颖还不断拓展景泰蓝艺术的疆界――当古老的掐丝珐琅工艺与手游的虚拟世界相遇,当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通过景泰蓝技艺获得新生,这门传统工艺也不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当代生命力。

珐琅之光:张颖张旭的景泰蓝传承之路

张旭:我们是接到了一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个邀请,就把镇馆之宝之一的一个作品,做成一个以景泰蓝为载体的一个文创作品,跟我妹妹,包括我爱人,我们三个人几次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去观察,去搜集这些艺术元素,然后来设计,让我父亲来审,来进行我们的这个指导,我们最后才把这个作品完成,国家直属的8个省级博物馆同时决定将它馆藏。所以也是说将古老的一些文物,从冰冷的展柜里头,然后我们转化成景泰蓝的作品,走到千家万户。

2022年,张同禄去世,他毕生追求的“让传统活在当下”的艺术理想,一点点在儿女张旭、张颖的手中化为现实。

珐琅之光:张颖张旭的景泰蓝传承之路

张颖:那个时候他就说,哪怕我倒下,我双手也要做景泰蓝。但后来他也是这样做到了,在2021年、2022年他身体不是很好的时候,唯一在家做的就是不停地还在写他的颜色的配比,纹饰创意,要留给社会作为一个宝贵的财富。他到最后一刻他也是在双手做着景泰蓝,我说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在“睡着”之前,他还在做这件事情,他一直从头做到尾,他很幸福。

一道铜丝,万次淬炼,张旭、张颖用指尖延续着父亲的火焰,不断续写着“珐琅张”的故事。

珐琅之光:张颖张旭的景泰蓝传承之路

张颖:现在我特高兴的是,有更多的年轻的、中年的、中青年的,这么多人喜欢。那我觉得这些年的工作我们没白做,而且我们做了很多跟你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说茶具、首饰,不是概念上的景泰蓝,是真的能带给你美的生活的,可以伴在你旁边的景泰蓝。

父亲张同禄点燃的创新火种,如今在张旭和张颖身上延续――当张旭的器形融入现代建筑的流线,当张颖的釉色遇上当代典雅审美,景泰蓝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遗产”,而是活着的、呼吸的文化基因。这或许就是传承最动人的模样,不只是重复,而是让传统在每一代人的手中,生长出新的年轮。

(记者 石薇薇 石丞 刘硕 夏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