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远航 自江苏镇江报道
苏南大地,水网交织,绿意盎然。位于江苏省西南部的茅山西邻南京,北濒长江,东至淞沪,南下浙西,地理位置优越。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开辟最早、坚持最久的一块根据地,也是全国六大山地根据地中唯一由新四军开辟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韦岗战斗的枪声到新四军水坝的潺潺流水,从“金融战”的智慧到农文旅融合,当年的烽火硝烟已化作今日的绿水青山,伟大抗战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苏南抗日根据地:插入敌人心脏地区的一把尖刀
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孙志军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历史陈列馆。
从上海失守、江南沦陷,到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下山整编为新四军,从苏南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到新四军先遣支队东进茅山……在陈列馆中缓步前行,苏南抗日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转角处,参观者们围在玻璃展柜前驻足观看,展柜里陈列着两顶头盔和一身军服,是韦岗战斗中缴获敌人的战利品。韦岗是镇江至句容公路上的重要交通节点,地形险要,极适合伏击。孙志军介绍:“当时老百姓害怕日军,觉得我们赢不了。这个时候亟须胜利来激发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决心。所以粟裕将军挺进江南敌后,立即发起了韦岗伏击战,获得大胜。”
新四军进入苏南敌后首战告捷,陈毅得知后异常兴奋,当即作诗一首。顺着孙志军的指引,记者看到墙上挂着的陈毅那首诗:“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韦岗伏击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意义非同一般。它的胜利,在江南多地相继沦陷的阴影中,让民众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新四军冲锋的号声,犹如茫茫黑夜中的火炬,点燃了江南人民的抗日烈火。不过半年时间,挺进江南的新四军第1、第2支队建立了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的茅山抗日根据地。据不完全统计,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和牵制日伪军10余万兵力,共毙、伤、俘日伪军4万余人,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配合和影响了全国的抗日斗争。
军事胜利点燃了民众的抗战热情,另一场无声战役也在账本与印钞机间展开。随着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更为残酷的经济封锁和掠夺。大量伪币、法币和假币涌入苏南抗日根据地,金融秩序陷入混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苏南抗日根据地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金融战”。先后成立了惠农银行、江南银行,保障军需、供应物资的同时,有力地抗击了日伪货币入侵,稳定了市场,为积极防御金融掠夺和对敌货币斗争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新四军水坝:流淌至今的军民鱼水情
当地士绅陈湘甫送儿子陈练升参加抗日、群众捐赠物资并踊跃参军、江南银行发行的江淮币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信任……在新四军的团结争取下,抗战汇集起更多人民力量。人民的信任从哪里来?新四军用一次次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模范执行群众纪律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陈列馆里一张老照片定格了一个梅雨季节的夜晚:新四军战士在村头的屋檐下沉沉入睡。孙志军介绍,新四军初到苏南敌后,陈毅就提出“不拉夫、不派款、不扰民”的三不政策,并说“天王老子也不准进民宅”。在茅山三茅峰北侧,穿越杂草丛生的林间小径,老君洞、三官洞与柏子洞三处洞穴群就隐匿在茂密的林荫中。当时,新四军就是在这里住宿、办公,没有打搅附近的乾元观。
新四军所到之处,党政建设协同推进:成立敌后抗日民主政权,发动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当地百姓、士绅、民族资本家、茅山上的道士,纷纷在新四军的感召下,投入抗日洪流之中。江南大地,开始流传这样的民谣:“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抗战期间,5万多苏南子弟参加新四军,7000多位烈士血洒抗日战场……
孙志军带记者来到一张老照片前,照片上是新四军第6师一部帮助当地人民修筑的水坝。“山区用水困难,新四军战士们便利用战斗和养病间隙,挖土搬石,修建了这座水坝蓄水,解决了当地的用水难题。”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记者来到了位于陈庄自然村附近的新四军水坝,青灰色的坝体环抱着一池碧水,阳光下的水面波光粼粼,分外耀眼。80多年过去了,新四军水坝依然滋润着这片土地。“原来的大坝主体是用土堆起来的,2021年,我们对大坝进行了修复,主要是加固并增设水闸。”李塔村村委委员张剑波介绍。农忙时节,开闸放水可以灌溉300多亩田地,遇到暴雨季节,可以通过分流引水到水库,保护水坝之下的田地和村庄。
水坝下方,就是陈庄村自然农法农副产品合作社的土地。站在一个多月前刚插好的水稻田边,张剑波感慨道:“我从小是吃水坝的水长大的,现在我种的地也靠水坝,这座水坝是新四军留给我们的财富。”
红色文旅与绿色产业: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从新四军水坝下方的田地继续往南走,很快就到了陈庄村。一排排古色古香的民居映入记者眼帘,村口池塘里的荷叶随风摇曳。陈庄村位于茅山九龙山深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湖,是一片隐秘的山水田园。“以前的陈庄村可以说是鲜为人知,现在不一样了,每年来参观旅游的人数能超过2万。”茅山风景区管委会讲解员谢继梅边走边说。
穿过山间小路,新四军医疗所和新四军修械所就掩藏在茂密的竹林中。近年来,陈庄村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对新四军医疗所、新四军修械所、新四军水坝等抗战遗址进行了景观改造与提升,打造了“望山慢巷”、“新四军井”、“公共厨房”、村史馆以及休闲长廊等景观。现在游客来到陈庄村,可以开启农村生活新体验,可以参观红色遗址感悟伟大抗战精神,还可以徜徉在九龙山的竹林间享受自然。
易宏兵自2002年起便在陈庄村经营民宿,“早年客人多为户外爱好者,这几年陈庄村发展红色旅游,名气大了,游客明显增多,周边民宿也多了。”随着红色文旅蓬勃发展,陈庄村人气愈发旺盛,易宏兵也将民宿升级为酒店式业态,“配套设施更完善,能为客人提供更优质的体验。”村民周大爷在务农之余开起餐馆,让游客品尝本地美食的同时,也增加了自家收入。
在发展红色文旅的同时,陈庄村还瞄准了绿色产业。陈庄村位于太湖流域的水源涵养山区,2018年被划入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水源涵养”是新时代赋予陈庄村的使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陈庄村开始发展以自然农法为主的绿色种植方式。
“自然农法就是不使用化肥农药、采用多样化种植方式,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还能构建丰富多样的农田生态系统。”说起自然农法,张剑波打开了话匣子。张剑波2017年就从南京回到陈庄村创业,先是成立了家庭农场,后来在村里牵头成立了陈庄村自然农法农副产品合作社,不仅承包土地种植当季的瓜果蔬菜,还通过网络销售帮助村民打开了销路。陈庄村后的山坡上,一片片果园和农田错落有致。张剑波说:“我们希望游客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还能品尝到绿色、健康的农产品。”
为进一步凝聚乡村振兴合力,2019年,陈庄村果蔬合作联社成立,张剑波牵头成立的陈庄村自然农法农副产品合作社也成为下属分社之一,此外还有茅塔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茅塔茶叶专业合作社。
海拔308米的方山上,700多亩茶园随山势起伏,绿色气息扑面而来。“方山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加上我们用自然农法种植,茶叶品质很高,每年基本上都供不应求。”茅山风景区李塔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明生自豪地说,去年茶园收益约300万元。
山上,生态农园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半山腰,新四军水坝的潺潺流水流淌着军民鱼水深情;山下,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默默诉说着当年的战斗故事。苏南抗日根据地这片土地上,烽火岁月的红旗与乡村振兴的蓝图叠印成同一幅时代画卷,红色基因正在绿色发展中焕发出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