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斑斑 | 本心之明 皎如白日

新浪国内新闻 2025-08-15 08:08:57

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大厅,正中悬挂匾额写着“吾心光明”。 芦锦心 供图

王阳明《示诸侄》手札册,是他写给几位侄子的家书。 资料图片

一代大儒王阳明以“致良知”的心学名垂中国思想史。他有二十多封家书传世,涵盖了读书、立志、修德、倡廉等主题。今天读这些书信,王阳明重亲情、知孝悌、精学问、善教导的形象跃然纸上,家书中蕴藏的哲理与智慧,依然能给人深刻启示。

“到家良足乐,怡颜报重闱”

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其先祖在元末明初迁居到浙江余姚。王阳明家族历经数代,一直延续着崇文重教、诗书传家的传统。王阳明在《易直先生墓志》中写道:“吾宗江左以来,世不乏贤。自吾祖竹轩府君以上,凡积德累仁者数世,而始发于吾父龙山先生。”王阳明的祖父王伦,号竹轩公,以教书为业;父亲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号龙山先生,因得罪太监刘瑾而被迫致仕,学识和德行皆受时人推崇。王阳明成长在“积德累仁者数世”的家族中,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

儒家修身齐家的理念,深深影响着王阳明。在王阳明留下的家书中,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家人的牵挂与关心。

在《上大人书》中,王阳明写道“杭州差人至,备询大人起居游览之乐,不胜喜慰”,考虑到父亲年近古稀,劝他“自宜安闲愉怿,放意林泉,木斋、雪湖诸老,时往一访;稽山、鉴湖诸处,将出一游。洗脱世垢,摄养天和,上以增祖母之寿,下以垂子孙之福,庆幸,庆幸”。当得知父亲得了疮疾,他“心极忧苦”“不能归侍,日夜苦切”,关切之情,溢于纸面。

王阳明对长辈极尽孝道,对平辈人亦关怀备至。九弟守俭、十弟守文身体不好,王阳明常去信询问:“九弟所患,不审近日如何?身体若未壮健,诵读亦且宜缓,须遣之从黄司舆游,得清心寡欲,将来不失为纯良之士,亦何必务求官爵之荣哉!”“闻汝(守文)身甚羸弱,养德养身,只是一事。”在《守文弟归省携其手歌以别之》中,他与弟弟一起期待“到家良足乐,怡颜报重闱”。

王阳明认为,父子兄弟之爱是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源于“人心生意发端处”,是“良知”在发挥作用。在《传习录》中,王阳明明确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家书还记载,王阳明曾托弟弟守礼调解好友石山翁家的兄弟矛盾。在《寄伯敬弟》中,他说:“今渠家纷纷若此,我亦安忍坐视不一言之?吾弟须悉此意,亦勿多去人说也。”在尽心助人的同时,还叮嘱家人以石山翁家的纷争为戒,谨言慎行、相互克制、谦和相待,维持家族和睦。这正是“致良知”思想在伦常日用中的生动体现,也彰显了融入中国人心灵和血脉里的“家和万事兴”理念。

“读书敦行,是所至嘱”

出身书香门第的王阳明,对家中子弟读书进学念念不忘,常劝勉他们勤学上进。他为儿子王正宪制定的家训《示宪儿》,如《三字经》一般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第一条就是“勤读书,要孝弟”。在王阳明看来,读书可以帮助理解古圣先贤关于良知的阐释,为成圣贤提供指引。王阳明巡抚南赣时,虽公务繁忙,却不忘关心家中子弟的读书情况。他在《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中说:“近闻尔曹学业有进,有司考校,获居前列,吾闻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门好消息,继吾书香者,在尔辈矣。勉之勉之!”接着,王阳明表示读书不是为了“荣身肥家”,而是“此最吾所宿好”,希望“归卧林间,携尔曹朝夕切劘砥砺,吾何乐如之”。

在他看来,读书的根本目的是唤醒自己的“良知”,从而做到“知行合一”。所以,他并不把科举成功看得太重,而是更加看重在读书、应试的过程中涵养道德、磨炼心性、体认良知。

徐爱是王阳明的得意弟子,还是他的妹夫。王阳明对其十分欣赏,曾称他为“吾之颜渊也”。得知他在乡试中失利,王阳明特意写信鼓励他“未足深憾,惟宜修德积学,以求大成”,并举“令叔在学,聪明盖一时,然而竟无所成者,荡心害之也”为例,鞭策徐爱不能“去高明而就污下”。

王阳明在《寄正宪男手墨》中反复强调“读书敦行,是所至嘱”“读书执礼,日进高明,乃吾之望”,读书不能只为获取某一方面的知识,更要切实用于实践。在《与弟伯显二札》中,他又说:“弟既有志圣贤之学,惩忿窒欲是工夫最紧要处。”“惩忿窒欲”一语十分古老,出自《周易·损卦》,说的是君子要克制愤怒、抑制欲望,要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在这封信中,他对多病的弟弟守文说,期待能有一天与诸弟“入山读书,讲学旬日,始一归省”,如此能够“完养精神,熏陶德性,纵有沉疴,亦当不药自愈”。

可见,在他看来,读书要同修养道德、克制私欲、恪守礼仪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集中精力、相互切磋、学以致用。

“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王阳明自幼便有远大的志向。十二岁时,面对老师提出的什么才是人生第一等事的问题,他不拘泥于流俗,说出了“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王阳明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在写给家人的家书中,均十分强调立志的作用。

王阳明在《与克彰太叔书》中说:“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志立而习气渐消”。《示弟立志说》也指出“夫学,莫先于立志”,认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人如果没有志向,“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在阳明心学里,“立志”是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在《寄诸弟书》中,王阳明说:“不于正,必于邪;不于道德功业,必于声色货利,故必须先端所趋向,此吾向时立志之说也。”由此可见,立志的过程,就是用坚定的意志抵制外界的诱惑、克服自身惰性的过程。

王阳明指出,人有怠心、忽心、懆心、妒心、忿心、贪心、傲心、吝心等“私欲客心”,这些遮蔽了人的良知本心。只要“责此志”,则能不怠、不忽、不懆、不妒、不忿、不贪、不傲、不吝。在自觉克制不良心态的基础上,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做到“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其“责志”“专注”等方法,是阳明心学“致良知”的一种实践路径,是“知”与“行”的一座桥梁,也是心学具有强大行动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毋为习俗所移,毋为物诱所引”

王阳明在写给父亲的《上海日翁大人札》等家书中,对当时明朝的世风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他痛心于“朝廷费出日新月盛”,弥漫着奢侈之风,各地天灾人祸不断,士风不振。在此浊流中,王阳明固守本心,发出了“人臣以身许国,见难而退,甚为不可”的清越之声。

王阳明在出任南赣巡抚时,就曾褒扬清廉的官员,呼吁革除贪鄙、崇尚廉让,以营造廉洁风气。对于家人,他也格外重视培育清廉家风。

在家训《示宪儿》中,王阳明告诫晚辈“毋说谎,毋贪利”。在《又与克彰太叔书》中,他嘱咐打理家务的长辈王克彰“严缉家众,扫除门庭,清静俭朴以自守,谦虚卑下以待人”,以清静和俭朴来去除贪念、节制物欲。如果有败坏家风者,“凡宜从戒论而行”“汝可早晚常以此意戒饬之”。

守廉更重要的是守“心”。在《与徐仲仁》中,王阳明说:“勿谓隐微可欺而有放心,勿谓聪明可恃而有怠志……毋为习俗所移,毋为物诱所引。”“习俗”“物诱”等外部因素,常常对一个人能否守住廉洁发起挑战,然而外部因素还是要通过“心”来发生作用。守廉的关键,是在无人觉察的细微之处也不能放纵自己。守廉就不能“有放心”,要“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把戒贪守廉的要求融入心性修炼,这才是抵制“习俗”“物诱”的根本方法,才能从内心深处消除贪腐之念。

王阳明家书中说“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直面认识自己的过错,并勇于改正。古之圣贤何以能成为圣贤,在王阳明看来,其中并没有什么奥秘,他说:“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时时反思自己的过错并加以改正,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便能成为圣贤。

王阳明留下的家书,尽管在数量上并不多,但内容丰富,是理解其心学的重要材料,阅读阳明家书,总能获得“我心光明”的精神力量。(杨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