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个月至少要接二三十条纠纷投诉,现在社区干部沉到小区,大家的操心事随时有人管,投诉几乎没了!”在定西市岷县岷阳镇北门社区,党委书记乔翠琴指着问题销号表,笑意盈盈。
这喜人变化的背后,是岷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驻街巷、包小区”机制与纪委监委精准监督同频共振,聚力整治物业管理乱象,推动基层治理效能跃升的生动实践。
“哨声”起于一线:“办公室”搬到群众家门口
今年初,聚仁观澜小区业主因储藏室反复漏水与物业僵持不下,几乎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转机出现在3月份社区干部张维梅进驻小区后。她化身“中间人”,吹响物业和业主的“协调哨”。在业主见证下,物业彻底解决了漏水问题。
“社区干部驻点,就像给物业和业主之间加了润滑剂,‘哨声’一响,解决问题的桥就架起来了。”该小区物业经理张文林感慨。
为破解以往物业治理中“力量散、责任虚、响应慢”的困局,岷阳镇将城区的13个社区、90个小区、145条街巷划分为252个治理“微单元”,推行“1+2+N”驻包模式:1名社区“两委”成员牵头,2名干部驻点负责,N名网格员、志愿者协同配合。社区干部走出办公室,把“办公桌”搬到楼栋里,躬身实践“转、优、敲、办、访”五字工作法,即转变观念、优化机制、敲门问需、办事解忧、回访验效,全天候收集民情。
为让驻点力量沉得下、守得住,该县在每个街巷社区设置公开信息牌,明确驻包干部姓名、职责、联系方式,接受群众监督。县纪委监委同步建立“五张清单”,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调处等76项职责细化到社区和有关部门,通过5次专项调研、3次指导检查,推动“驻包”干部有所作为。
上半年,仅北门社区就解决老人照料、房屋漏水等难题54件,投诉量同比下降90%。
“哨声”一呼百应:“老大难”转为“马上办”
今年5月,北门社区某小区住户饱受楼下餐饮油烟困扰,物业多次协调无果后,张维梅吹响了部门的“集合哨”。住建、市场监管、环保等部门联合行动,快速锁定责任餐馆,责令停业整改。一个月后,餐馆的新烟道建成。困扰该楼住户半年多的烦心事终于解决了。
“社区吹哨、部门报到”高效响应机制的全面推行,离不开纪委监委的监督推动。专项整治以来,县纪委监委围绕物业服务履约与公共收益监管痛点,以群众急难愁盼为导向,建立监督问题清单,制定专项方案,实行“室组地+行业”协同监督,压实行业监管、属地管理与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周调度常态,压紧压实协同联动责任链。
在此基础上,建立“接诉即办”分析机制,对高频投诉小区专项督办,结合12345物业投诉,每月选取矛盾突出小区重点调度,立案查处违规行为,解开了诸多“历史死结”。
部分老旧小区屋顶漏水多年,因无维修资金长期搁置。社区“吹哨”后,在县纪委监委监督推动下,县住建局、社区、业委会在“红纽带议事厅”公开议事,小区停车位的公共收益用于修缮资金,屋顶漏水问题解决了,住户脸上终于绽放了笑容。
针对小区乱贴乱画、乱停乱放等长期困扰群众的“14种乱象”,社区“吹哨”,县纪委监委督促多部门联合出击:城管清理小广告,公安整治违停,消防打通生命通道……截至目前,岷阳镇新增非机动车棚53个、充电端口2990个、车位200余个,曾经的卫生死角变身居民健身娱乐的小广场。
“哨声”双向规范:“独角戏”变成“大合唱”
机制的深化,催生了社区氛围的暖变。端午节包粽子,重阳节送饺子,社区“吹哨”召集物业、志愿者办起“暖心助餐”。独居的王奶奶感叹:“物业和业主像一家人了!”冷冰冰的小区成了热热闹闹的大家庭。
这暖意源于县纪委监委推动的“双向规范”。专项整治以来,县纪委监委督促有关部门将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细化为52项评定指标,由“驻包”干部牵头,联合行业部门、业主代表组成考核组开展“评星定级”,推动物业行业整体实现提质升级。同时,督促住建部门责成物业及时晒出“明白账”,将8类15项核心物业费用收支信息在小区出入口、楼栋前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针对个别业主恶意拖欠物业费、不文明停车、乱占公共区域等问题,物业上门提醒、社区入户劝导、部门执法惩戒“三管齐下”,促使业主行为习惯持续向好。
在有效监督和机制保障下,岷县月均物业投诉同比下降67%,物业费认缴率由专项整治前的70%上升到95%。
从解决一个个群众诉求到建立一整套高效响应机制,该县探索实践的“驻街巷、包小区”机制,不仅是物理的“在场”,更是责任的“生根”、情感的“融入”。以物业服务管理问题为突破口,干部下沉、资源下倾、监督力量深度融入,共同织就了一张感知民情、响应诉求、协同处置的治理“闭环网”,以实打实的治理成效提升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温度。(供稿 乔天倩 编辑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