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丨母亲的记账本

新浪国内新闻 2025-08-16 05:09:42

我成长在广西一个小山村里,家里世代务农,日子不富裕却也踏实。记忆深处,灶屋那盏摇曳的煤油灯下,母亲每晚伏案的身影格外清晰——她总在翻看一个封面已经泛黄的本子,一笔一划认真记下当日收支。那是她的记账本。

这个记账本不大,封面已经被磨得起毛,里面工整字迹记着家庭的柴米油盐:“3月15日,卖鸡蛋20个,12元。”“6月8日,赊黄屠户猪肉半斤,5元(已还清)。”

母亲记账很细,哪怕是几毛几分的零头,也记得清清楚楚。有一次,村里小卖部的陈叔来结算赊账,笑着对母亲说:“几块钱的事,抹零算了!”母亲却执拗地翻开记账本,指着上面的数字说:“账是脸面,该多少是多少。”最后,她把欠的7块8毛,一分不少地付清了。

村里的日子本就不易,人情世故更是错综复杂。哪家办红白喜事,总要互相帮衬些“份子钱”。母亲总会在账本里专门记一笔:“黄家嫁女,随礼20元。” 隔一段时间,她就会细细翻看那些记录,看我们还欠哪家情分还没补上,谁家帮了我们忙欠了人家人情的。“人情债最难算,但不能不算”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6年深秋,母亲突然离我们而去。出殡后,我翻看那个陪伴她大半生的账本,发现最后一页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10月15日,欠村卫生室药费58元,已让老大还了。”——这竟是她留在世间的最后一笔账。

2018年,我考入基层纪检监察岗位。离家入职前,收拾行囊时我又一次翻开那本账本。忽然,一张夹在里头的泛黄的字条从账本上滑落,上面是母亲熟悉的笔迹:“做人要正,钱要干净。账要算清,心才踏实。”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母亲的记账本记录的不只是柴米油盐,更是一条做人的底线——“清白算账”,就是她留给我最珍贵的家风。

如今,我仍保持着记账的习惯。不同的是,我的账本上多了一栏,“廉洁自查”:

“拒绝某工程方递红包。”

“村民送的土特产折价退回。”

……

在记账本的最后一页,我工整地抄录母亲的那句朴素箴言:“做人要正,钱要干净。”这些简单的数字和文字,承载的不只是一家的生计,更是一个普通家庭最朴素的廉洁信条——清清白白记账,堂堂正正做人。(博白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