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在太行山上

央广国内 2025-08-16 12:49:52

八十年光阴流转

历史的烽烟虽已消散

但太行山的抗战记忆

依旧是中华民族精神长卷中

最浓重的笔墨之一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

我们的目光投向太行山深处

那方不朽的热土――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

在太行山上

俯瞰武乡(资料图)。

为何是武乡?

答案,就藏在这片土地的

岁月印记之中

1

这里,曾汇聚抗战的中坚力量

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

曾长期驻扎于此

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等

老一辈革命家在此运筹帷幄

这里成为了华北敌后抗战

至关重要的指挥中心之一

和战略支点

在太行山上

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纪念馆。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

八路军总部数经转战

先后五次进驻武乡县

共驻扎536天

在这里

八路军战士与百姓同甘共苦

结下了深厚情谊

在王家峪

战士们打井抗旱

解决乡亲们的用水难题

那些井至今仍完好保留

在砖壁村

他们修池筑坝

发动将士开荒生产

帮助群众

在太行山上

八路军总部在砖壁驻扎期间,在指挥整个华北抗战的同时,还发动将士开荒生产,帮助群众修池筑坝、打井抗旱。这个蓄水池被老百姓深情地称为“军民池”。(新华网 于杨 摄)

老百姓也将八路军视为亲人

全力支持抗战

从1937年八路军首次驻扎武乡

到1945年抗战胜利

全县共捐献粮食240万石

蔬菜、油等副食超过50万斤

纳军鞋49万双

……

这些数字

是军民团结的生动写照

2

这里,熔铸了不屈的太行精神

“处处埋忠骨、岭岭皆丰碑”

是武乡的真实写照

作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

在民族危亡之际

仅有约14万人口的武乡

就有9万余人参加各类抗日团体

1.4万余人参军参战

由进入太行时的3万余人

发展到打响解放战争时的百万雄师出太行

人民军队在这块红色热土上不断壮大

这片土地见证了

军民一心、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

是伟大太行精神的

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

在太行山上

武乡军民支持抗战相关统计。(新华网 于杨 摄)

3

这里,珍藏着鲜活的历史记忆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

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

等众多革命遗址和珍贵文物

丰富而真切地保存着

那段烽火岁月的印记

使武乡成为回望抗战历史

感悟民族精神的重要见证地

在太行山上

游客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如今

“一身红装”的武乡

通过修缮保护、开发利用等方式

让这些红色资源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

各个革命遗址与纪念场馆

每年都吸引着百万游客前来追寻初心

在《太行山上》实景演艺中

观众可以沉浸式体验

将士与太行儿女浴血抗战的场景

在太行山上

《太行山上》实景演艺现场。(武乡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24年10月开放的

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

已成为武乡红色故事讲述的创新高地

这座以建设全国首个红色文化大脑、

“人工智能+红色文化”研学场馆、

精神谱系数字体验馆为目标的展馆

汇聚了超3000万字的八路军权威文史资料

是一座能持续“生长”的展馆

……

在太行山上

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内电子屏。(新华社记者 刘扬涛 摄)

而今

红色的种子在太行山间持续生长

8月16日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即将在武乡启动

“全息投影+舞台剧”的形式

让当代青年与80年前的抗战青年

实现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中国知名军事问题专家、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陈虎

左权将军外孙沙峰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第一代讲解员崔韶光

等特邀嘉宾

也将登上舞台

深情讲述太行故事

在太行山上

山西省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门前的雕塑。

让我们一同回到太行山上

回望那片被战火淬炼的土地

感受那束穿越时空

永不熄灭的精神之光

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作者: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