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午,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2024年度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推荐工作。本次推荐工作共收集图书307种,其中古籍类246种、普及读物类61种。经过认真评议,90种优秀古籍类图书、22种优秀普及读物类图书入选。
其中,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岭南史料笔记丛刊(第二辑)》入选了2024年度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推荐书目(古籍类)名单。
2024年度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推荐书目(古籍类)部分名单截图
《岭南史料笔记丛刊》收录古代(兼收民国时期)有关岭南地区各方面的著述,内容涉及岭南地区的典章器物、职官制度、施政吏治、时事掌故、古迹名胜、岁时物产、民情风习、饮食游乐、技艺百工、烟花粉黛,乃至音韵词章、金石小学等,能补正史之遗。丛书包括一般古籍史料和笔记,大部分短小、有趣、可读性强,按照当代学术标准加以点校整理,形成一套了解和研究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古籍精品系列。
《岭南史料笔记丛刊》已出书目书影
《岭南史料笔记丛刊》基于现在国内对史料笔记的研究和整理状况,首次专门性、系统地、全面地收集和整理岭南史料笔记。它弥补了以往广东省内,包括国内对岭南笔记整理零散、收集遗漏的缺陷,专门囊括和整理有史以来现存所有的岭南史料笔记,对有史料价值的品种做到“应收尽收”,具有显著的开创性和系统性。
丛刊收集选取现存的史料笔记底本,大多为首次整理点校,所收大多为清代民国岭南史料笔记文献。晚清民国的岭南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前沿和中心,近代岭南的人与事,也引导着中国当时社会的新方向,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的近代。丛刊所收之史料笔记闲笔直书社会民情风物,正是深刻地反映了近代岭南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过程的重要作用。
《岭南史料笔记丛刊》已出版图书10种:《南村草堂笔记(外四种)》《荔村随笔(外三种)》《逸农笔记》《粤行丛录》《粤东笔记》《定湖笔谈》《学服斋笔记》《十二石山斋丛录》《旅谭》《桐阴清话》。
《南村草堂笔记(外四种)》
邬庆时 著 胡文辉 点校
广东人民出版社
《南村草堂笔记(外四种)》 收录了近代岭南文史学者邬庆时四种笔记:《南村草堂笔记》《听雨楼随笔》《穷忙小记》《东斋杂志》,以及由点校者所编的《邬庆时谈往四种》,另附录收入邬氏之《白桃花馆杂忆》,主要为邬氏怀念亡女之事。邬庆时学识渊博,著述甚多,长期从事地方史志工作,他在诗歌、历史、散文等方面都有大量研究和创作。他平生最痛恨文字之狱,著书立说,一丝不苟,认为“一时疏忽,千古疑传”,所以他写的文章都很重视材料的真实。本书收录之五种笔记,皆可见其记录和论学、著述之严谨,于文学、史学研究颇有史料价值。
《荔村随笔(外三种)》
[清]谭宗浚 著 李霞 点校
广东人民出版社
《荔村随笔(外三种)》收录了清末官员谭宗浚之两种笔记、两种日记,分别为《止庵笔语》《荔村随笔》《于滇日记》《旋粤日记》。谭宗浚少承家学,聪敏强记,颇有才气。他被称为清末岭南著名诗人、学者、收藏家、书法家、美食家等,好诗赋,工诗文,熟于掌故,也好著述,著有多种著作。由于其兴趣尤广,喜藏书,又有功名为官,经历和学识俱佳,因此其所著的几种笔记,可读性强,掌故丰富,记录了其求学、生活、著述等随笔内容,既可见其才情,也可见晚清岭南的风物人情。
《逸农笔记》
[清]黄鸿藻 著 寇晓丹 点校
广东人民出版社
《逸农笔记》为黄遵宪之父黄鸿藻所作的一部笔记,记载历年听闻的奇闻异事及至交好友投赠的诗文,杂缀成篇,以资劝诫。黄鸿藻在多地为官,又性喜交谈,常与友朋作“文酒之会”,藉此增广了见闻,所历闻逸事也通过本书记载了下来。全书共八卷,前五卷为游宦居京时所作,六至八卷成于为官桂林时。本书内容丰富驳杂,记叙崇尚平实,议论兼附考辩,记录了黄氏涉足过的京师、天津、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物产古迹、民俗风情、传说志异、名人史话、乡贤诗文以及官员迁擢、科举掌故,颇具史料价值。
《粤行丛录》
[清]俞思穆 著 倪俊明 点校
广东人民出版社
《粤行丛录》为清代“绍兴师爷”俞思穆的日记体笔记。它是清同治四年正月至光绪五年十月间,作者到广州学海堂、粤华书院课考,及随后游幕广州、肇庆、钦州、合浦、廉州等地的所见所闻。俞氏擅长诗文,书中载其诗文及对陈恭尹、梁佩兰、张维屏等名家的评介;俞氏在粤西时间较长,也多次寓居广州,所记当地自然物产、社会风貌、文人逸事,可补近代史事和地方志之缺略,可资了解岭南风物之参考;俞氏对港澳的观察,对美国万国博览会、德国“骚体诗”的记录,对中越边境匪患的介绍,也为读者管窥清末知识分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中外冲突的态度提供一扇窗。
《粤东笔记》
[清]李调元 著 谭步云 点校
广东人民出版社
《粤东笔记》是清代寓粤官员、藏书家李调元辑撰的作品。卷首有羊城八景全图,每图均有详细备注。全书十六卷,分别记录广东的风土人情、节令集会、山川神o、少数族群、鸟兽虫鱼、草木花果、糖茶杂物等,内容广泛,还收录了方言土语、山歌|曲、节令习俗、物产奇珍等,在广东民间文学、民俗学界都有一定影响。本书由李调元居粤时遍历广东,j轩采访,博采众书而辑成,在保存岭南地方史料的同时,体现了外地官员对当地文化的审辨,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
《定湖笔谈》
[清]黄景治 著 吴建新 点校
广东人民出版社
《定湖笔谈》是清中期文人、书法家黄景治以身世之所阅历、耳目之所闻见积累而成的笔记体著作。他见闻广又善谈,常与士大夫交游,晚年失聪,于是有心将昔日见闻所思写成书,每写一条就与朋友共读,颇有以笔头文字替代言语交谈之意。书中内容广博,范围涉及医药、风水、神鬼、花鸟虫鱼、山石园囿等方方面面,意在寄托情思,劝诫人心,以正风俗教化。此书也涉及众多黄氏闻见的人物故事,上至官吏下至百工,不乏戏谑夸谈的文辞,颇有《庄子》寓言的风格。本书还得到当时名家谢兰生、吴应逵等众人为序,谢兰生高度评价集中文章“当于人心”,“时贤争以先睹为快”,可见本笔记之价值。
《学服斋笔记》
黄任恒 著 胡文辉 点校
广东人民出版社
《学服斋笔记》是文献学大家黄任恒的笔记体著作。它是一本古典的学术笔记,书中主题囊括经、史、子、集而外,更旁及方志、金石、医学、博物、书画、古籍、文房、佛道、对联种种,内容博而杂,充分体现了黄任恒不仅是一个广东文献专家,还是一个传统式的博学家,见证清末传统知识分子的坚守和寂寥。
《十二石山斋丛录》
[清]梁九图 著李福标 点校
广东人民出版社
《十二石山斋丛录》是清顺德人梁九图为记录其居室十二石山斋风雅的一部专题园林志书。十二石山斋以园中十二块形态奇异的黄蜡石为名,吸引了地方名士、诗友前来拜吟诵石,名气远播京城和江南,后来成为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齐名的梁园。《丛录》辑录119人题赠诗篇,计有张维屏、温训、陈澧、黄培芳、谭莹、梁廷⒙尢斐氐让浚娲槁剂菏鲜涯谌荩嗌婕叭宋锓缌鳌⒄乒试蛹恰⑹榛詹亍⒘肽戏缤恋龋又锌杉砬辶肽衔娜酥患剩轿娜巳禾迳褪袷澜纭
《旅谭》
[清]汪 著陈晓平 点校
广东人民出版社
《旅谭》是晚清岭南名士汪刊行于光绪十一年的笔记体著作。汪为晚清广东“三大名幕”之一,他早年辅佐旗人五福,曾入广东布政使俊达、广东巡抚裕宽幕,历佐两广总督刘坤一、曾国荃、张树声办理洋务,所处位置能见识中外,故《旅谭》搜辑的历代掌故,足补史阙;所录之美国宪法首个中译本,弥足珍贵。汪与叶衍兰、沈世良并称晚清词坛“粤东三家”,书中重心还在评点诗词作品,也有记录道咸同光时期的文坛动态,存录该时期诗词作品的吉光片羽。同时屡见汪的读书心得,尤具入粤“浙派人”之文风。本书为后人了解历代掌故和晚清文坛逸闻提供了窗口。
《桐阴清话》
[清]倪鸿 著黄国声 点校
广东人民出版社
《桐阴清话》是岭南文人倪鸿的笔记体著作。倪鸿原籍广西临桂,以父游幕广东,十岁便随侍到粤,此后长居广州,以粤人自居。倪鸿好诗,为张维屏、黄培芳弟子,在粤多与诗人墨客往还,尤与陈澧、谭莹、李长荣等为密,故本书多采录时人诗作轶事,其中关于宋湘、熊景星、招子庸、樊封、谭莹等韵事佚闻,都是传记所不载而很有掌故价值的。本书记述粤人粤俗多属亲闻,堪与梁绍壬《两般秋雨Q随笔》、李调元《粤东笔记》同为记录当时文人雅韵、异闻杂事,扬美岭表风光之作,内容除关涉文人清谈、经史、地方故实之外,兼及艺文,庄论之余,间以谐谑,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