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答“文化+科技”时代命题

新浪国内新闻 2025-09-26 09:03:28
共答“文化+科技”时代命题

1个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800多位中外嘉宾,20余场专业沙龙,多项重要成果发布,多项配套活动……9月23日至24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文化兴则国运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文化与科技互促共荣、深度融合,是推动文化繁荣与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需求。行走在论坛现场,一个个平行论坛与沙龙的主题映入眼帘:破界共生、虚实无界、双向赋能、交流互鉴……从不同侧面勾勒出相同的愿景——文化与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交织共生。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守护文明瑰宝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论坛上,来自全球的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与实践者,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

当游客走进故宫,看到的是建筑,是文化。而其背后的重要支撑,是技术,是数据。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介绍,数字故宫的建设已经历了近30年。截至目前,故宫已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的架构。

众多技术手段当中,文物的数字化是最重要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利用数字科技加速文物的数字化资源转化,可以完整、准确、真实地永久保存文物信息,形成文物的数字档案,为文物的保护、研究以及展示等提供有力支撑。

故宫博物院目前的院藏文物数量已达195万件,其中100万余件文物藏品已经完成了数据信息采集。“未来我们计划用10年到20年的时间,使故宫的195万件文物都能得到采集。”朱鸿文说,采集后的数据将共享给公众,大家可以在数字空间用自己喜爱的形式“走进”故宫。

例如,故宫博物院近年来推出的“数字文物库”“全景故宫”等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朱鸿文介绍,“全景故宫”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数字栏目,“在全景故宫中,你可以看到全时空、春夏秋冬、雨、雪、晨、昏等各种形态的故宫”。

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介绍,敦煌研究院多年来致力探索数字化保护,以期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他分享了一组数据:“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212个洞窟空间结构、45身彩塑、16大遗址三维重建,5万余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总数据量超过了500TB。”

“数字敦煌资源库”于2016年5月上线,已实现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俞天秀介绍,为了实现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复原,敦煌研究院先后上线了“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以游戏场景再现了藏经洞从发现到流失的过程,同时,让数字复原的藏经洞文物数据实现了科学管理和开放共享。

“数字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文化遗产‘家底’更清晰、更完整,管理更精准、更科学。”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表示。

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满足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

科技赋予文化事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魅力。更多、更优的文化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论坛上,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上线发布,该平台由国家图书馆牵头,联动全国古籍收藏单位共同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共享、全面多元的古籍资源和科技赋能、便捷高效的知识服务的古籍领域智慧服务平台。平台已发布1.2万余种、12万余册古籍数字化资源。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认为,随着知识和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阅读本身的外延和边界在不断拓展,“图书馆在积极拥抱技术发展趋势,不断丰富阅读服务的方式和手段,让知识以更灵活多元的方式触达读者。”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下,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加速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正在形成。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产品等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持续拓展,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实现全民共享。

“古画活起来了!”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山水江南》数字展览展厅内,游客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里,数字技术“复活”了中国古代著名的书画家和作品画面:数字人向观众介绍中国古代著名的书画作品和书画名家;元代画家钱选的《浮玉山居图》中,江水荡漾,山中茅屋幽然可见,一派江南旖旎风光。

“《山水江南》结合中国古典绘画二十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数字技术对展品进行二度创作,构建了一个从五代至清代中国江南山水画演变的沉浸式空间。自开放以来深受观众特别是亲子家庭和海外观众的欢迎,成为东馆热门的‘打卡点’之一。”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介绍。

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文化场馆“动起来”、非遗“热起来”、文物“活起来”,人们可以沉浸式观赏历史场景、艺术作品、文化遗产,文化体验的交互性和自主性都会获得极大提升。

2024年底,作为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点之一——先农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庆成宫古建筑群正式对外开放。

而早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期间,在数字世界中,已能一览这红墙绿瓦建筑群的皇家气象——“数字中轴”基于最新的中轴线研究和保护成果,采用高清照扫等技术,对北京中轴线7.8公里核心遗产区进行了精细还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再现现实世界的超大规模地形、植被和建筑群。

“北京中轴线申遗以来,我们以开放共享的科技生态,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主任金锡彬表示。在申遗过程中,北京中轴线开创了数字技术全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先例,数字化记录与还原了北京中轴线的全貌,并将这些珍贵的遗产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永久保存下来。

数字技术犹如一双无形的手,跨越千山万水、穿越数百年时空,拉近了人们与历史文化的距离,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何以中国”。

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以科技赋能文化,不仅能促进文化产业形态、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有助于提高文化创新的效率、广度和深度,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文艺创作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态。

2025年春节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破百亿票房登顶中国影史,跻身全球票房前列。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视觉震撼背后,是中国动画工业技术的创新探索。影片耗时五年,集结4000余人的团队,运用三维扫描建模、物理引擎渲染、生物运动工程等技术,将神话场景具象化。岩浆、火焰、瀑布、山体、毛发、盔甲、泪水……1900多个特效镜头和1万多个特效元素,每一个都要精心打磨。中国技术讲出了中国神话的惊艳,也让天马行空的想象落地为打动人心、细节逼真的画面。

文化与科技的互动,让《哪吒之魔童闹海》既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又成为科技创新的试验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认为,《哪吒》系列与《黑神话:悟空》等是跨媒介叙事的成功典范,人工智能加速媒介与产业融合,艺术创作与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他还提到,这两个作品的IP效应正在持续显现,《黑神话:悟空》带动山西旅游业,《哪吒之魔童闹海》周边商品销售额超过3亿元,带动多地旅游业发展。“影游融合、动游融合、影旅融合,正成为推动文化资源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模式。”

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马平介绍,当前影视行业中,包括传统制作链条都开始使用AI技术,以电影《只此青绿》为例:“传统方式需要一个小组工作一周的镜头,通过AIGC技术只需一人半天就能完成,不仅实现降本增效,还简化了创作沟通流程。”

论坛上,来自影视界的嘉宾一致认为,AI技术在科幻构想、文化创新、国风动画等方面展现了强大的能力,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文艺创作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态,为激发文化原创力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奏响了传统与现代共振、理性与浪漫共舞的交响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历久弥新,科技日新月异。文化和科技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融合,定能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源泉,让古老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新彩。(本报记者 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