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理响中国丨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会发生什么?

央广国内 2025-10-16 19:36:09

你是否想象过,只用一刻钟,就能跨越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在沪苏浙交界的“原点”处,就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标志性建筑――方厅水院,在这里,“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被打破后,迸发出的协同能量超乎想象。

而这,仅仅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这盘大棋局的一个精彩落子。“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这背后的三大“法宝”是什么?它又将如何重塑中国经济的未来图景?

新一季“以理服人丨思客讲堂・党校公开课”第六集上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蔡之兵,为我们解答。

大家都知道长三角一体化水平高,那么在现实世界中跨越沪苏浙需要多久?在这里只要15分钟。我背后的建筑叫方厅水院,它位于上海、江苏、浙江的交界点,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会客厅”,而我当前所在的地方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个示范区横跨上海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虽然只有2413平方公里,但其一体化水平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在这里,交通设施是互联的,示范区内已开设8条跨省公交线路;公共服务是互认的,医保、教育、人才职称等领域均已探索出跨省共享共认的有效办法;营商环境是互通的,嘉善的企业在这里想办一张吴江的营业执照,仅需1个多小时。这些成就充分说明长三角地区已在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将引领全国其他区域发展由“单打独斗”转向“齐心协力”。

实际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区域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已形成各有所长、各有所强、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有力支撑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从发展水平看,“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连续突破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元等关键节点,预计将在“十四五”收官的2025年达到140万亿元,迈上新的发展台阶。从发展差距看,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持续缩小: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全国占比由2021年的21.1%上升至2024年的21.3%、北方地区成功扭转经济总量全国占比持续下滑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1年的2.5倍持续下降至2024年的2.34倍。从发展经验看,始终立足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互补优势、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法宝”。

立足比较优势、找准了方向,实现了事半功倍的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发展如果忽略这种差异而盲目追求热门的“高精尖”产业,就容易事倍功半。因此,地区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产业选择需立足地区比较优势,做到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将有限的宝贵发展资源集中于契合本地比较优势的最优产业之中,以更小的投入实现更大的发展。

如作为我国的粮食大省之一,河南省粮食产量稳居全国第二,2024年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在此基础上,河南省充分发挥粮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成功培育出“双汇”“三全”“白象”“卫龙”等一大批著名品牌,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成功打造了万亿元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

立足互补优势、找准了路径,实现了强强联合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区域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大量的案例都证明,坚持发展体现地区特点的特色优势产业,不仅是推动区域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实现地区强强联合从而形成互补优势的有效路径。

理响中国丨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会发生什么?

理想汽车常州基地的机器人在安装车窗玻璃。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以长三角地区的新能源产业为例,长三角三省一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40%,全球占比超25%,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高地。而该产业之所以如此繁荣,其关键在于长三角内部已形成新能源汽车的4小时产业圈,即任意一家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企业可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有配套零部件供应问题:如上海可以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的“大脑”;向西约200公里外的江苏常州,可以提供作为“心脏”的动力电池;向南200多公里外的浙江宁波,可以提供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机。这种强强联合的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竞争优势。

立足制度优势、找准了抓手,实现了久久为功的发展

无论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还是提高区域合作水平,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克服一系列难题的长期过程。

在“十四五”时期的区域协调发展实践中,为确保各地区能深度参与且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成功构建了兼具约束性和方向性的制度体系。一方面,在发展的起点上,在国家和省级层面编制完成了具有约束力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三区三线”制度明确了不同地区的国土空间功能定位,为各地区发展勾勒了主线、界定了红线、圈定了底线。

另一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颁布《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举措,全面遏制了地方无序竞争和市场保护等行为,既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长期实施提供了有效约束,也为实现“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我国应对各类发展不确定性的重要底气。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更紧密、更广泛、更深入的区域合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更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