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接到县委巡察抽调通知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激动又紧张。作为一名参加工作十余年的“老同志”,未曾想,在三个月的沉浸式工作中,我经历了一场触及灵魂的思维重构与能力重塑。
初入组时,面对财务凭证和工程台账,我习惯性地用“效率优先”的业务思维划重点,在首次组务会上,组长就我看到的财务报账附件材料完整性不足,内容逻辑性存在瑕疵等问题,提醒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要多思考,看问题不能只局限于表面。政治巡察不是业务检查。这记警钟敲醒了我:巡察刀锋所指,是政治生态的晴雨表。
当我开始真正以巡察的视角审视这些熟悉的工作时,才发现其中暗藏着诸多未曾察觉的风险点。记得在查阅被巡察单位的EPC项目资料时,我凭借工程经验很快理解了总包模式的运作特点,并帮助组内同事厘清业务实质。这种跨界的视角让我能够将单个问题置于整个管理体系中审视,通过比对财务数据与业务台账,系统性地梳理出制度性漏洞。
角色的转变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革新。过去作为业务干部,我更关注工作效率和任务完成质量;现在则要时刻警惕每个决策可能产生的影响。查阅凭证时,我不再满足于表面合规,而是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曾经习惯用“大概”“可能”来表述的工作方式,现在必须用合同文本、签字记录等确凿证据支撑每一个判断。这种转变起初并不容易,需要克服“同情理解”的心理障碍,更要警惕经验主义对制度刚性的侵蚀。
巡察工作像一面明镜,既映照出“万金油”干部的优势,也清晰暴露出能力短板。面对党建、审计等专业领域时,我常常感到知识储备的不足。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是简单的“样样都会”,而是要在广博的基础上实现专业的突破。
三个月的巡察过得飞快,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我从“埋头干活”转向“抬头看路”。它教会我用政治眼光解构业务问题,用系统思维穿透管理迷雾,更让我懂得:技术可以让流程更高效,制度能够让权力更规范,而监督恰恰是保护干部安全的重要屏障。百日巡察带给我的不仅是工作方法的革新,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让我对廉政建设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对肩上的责任有了更真切的体会。(龙胜各族自治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