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敢闯会创 这些年轻人有什么不一样

央广国内 2025-10-27 16:46:44

  当00后清华学子王冠和队友们站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冠军领奖台上时,这些年轻人的梦想是超越埃隆・马斯克;从郑州大学走出来的石九龙,选择将科研聚焦于堤坝安全的民生课题;来自浙江大学的年轻人陈奕好,则是因为一次盲人生活体验,决心将AI技术转化为照亮视障群体生活的温暖之光。

  10月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冠军争夺赛在河南落下帷幕。这场由教育部等11部门会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郑州大学和郑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重大赛事,吸引了全球161个国家和地区的5673所高校参与,已成为全球青年学子展示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

  当青年学子捧出梦想与灵感,站到国家级的竞赛平台上,一个问题随之浮现:面对这些“我敢闯、我会创”的年轻人,高校该如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承接、滋养并引导这股蓬勃的力量?

  带着这些问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了这场盛会,探寻答案。

  青年创新创业,“没必要等到40岁再说”

  作为这次创新大赛的冠军,王冠团队的项目致力于突破现有传统架构在逻辑推理等综合能力上的限制,打造具备通用能力和深度思维的自主可控AI基础模型。

  “我们真正想做的,是让AI像人一样思考。”王冠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大赛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舞台,让我们得以在更广阔的语境中讲述自己的理念,并接受不同视角的反馈。”

  大赛在引导大学生“从解题向选题和破题转变”,王冠团队“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破题”。高水平大赛的舞台,进一步“放大”了这些年轻人破题的价值。而清华大学,则为他们“仰望星空”提供了“最坚实的落地土壤”。

  “市场真正渴求的,是敢于提出新范式的颠覆者。这次经历明显加速了我们从学生向公司创始人的身份转变。”王冠说。

  王冠的队友陈威廉补充了团队协作的秘诀:“在清华,我们身边聚集着一群抱有同样热忱的人,这种共同的远大目标超越了学科界限,使团队协作更加高效。”在陈威廉看来,获得冠军给了他们更多信心,也让更多人“看到有一群年轻人正在努力做出颠覆性创新成果”。

  南京理工大学的高翔宇,正试图通过创新创业,证明自己所学的材料专业的价值:“外界对这个专业在就业和升学方面存在一些质疑。今天我有幸站在这个舞台上,我想向大家展示,材料相关专业、行业仍有无限可能。”

  他的项目灵感源于课堂的延伸,但后续的探索远超课本。谈到大赛的实践价值,高翔宇感慨,正是有了这次比赛的契机,再加上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他们团队有机会“到外面的相关企业、单位、实验室、高校进行测试、交流、走访”。

  “让我看到了更多与创新有关的意识和方法。”这个还在读本科的年轻人说。

  浙江大学的学生创业路径同样充满年轻人的闯劲,来自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的博士毕业生陈哲乾,如今已经是AI领域的佼佼者。他在校期间便已经开始创业,“经历过太多”,如今参加大赛的原因也很务实。

  “我想通过这个面向社会的公开比赛,给更多还在校的、想要创业的同学们一个参考。我想告诉大家,从在校期间就开始创业这条路是走得通的,没必要等到40岁再说,也没必要等到已经兵强马壮之后再去创业。”陈哲乾说。

  他的校友、来自浙大信电学院的陈奕好所领导的Voxsee团队,全部由本科生组成。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视障群体,决心用AI硬件技术,为这个群体开发一款颈挂式无障碍智能辅具。陈奕好深感“迈出第一步”最为困难,而浙江大学提供的创新创业平台,将他个人的灵感火花转化为团队实践的土壤。

  随着项目推进,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同学被项目的社会价值所吸引。这群年轻人相信,真正的创新不仅在于技术的前沿,更在于其传递的人文关怀,“让科技之光照亮每一个曾被忽视的角落”。

  从“平台”到“生态”

  在创新大赛冠军争夺赛当天举办的世界大学生创新大会(2025)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黄思光提到,深化全球创新教育合作,促进创新教育改革,引领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世界各国推动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全球高校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加强青年创新教育是全球高校共同担负的时代使命。”黄思光说。

  当聚光灯聚焦于赛场上的学生团队时,多所高校正在幕后进行着更为复杂的制度设计与资源平衡。

  郑州大学教务部执行部长翟运开提到,郑州大学要着力完善“科研反哺教学、赛事驱动转化”的长效机制,让学科专业交叉从“偶发”变为“常态”、从“兴趣”变为“计划”,让学生创新创业从“附带”进入“主流”。

  “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生态’与‘传承’。”翟运开说。为此,郑州大学正在将“兴趣驱动、项目贯穿、梯队建设”的理念,有机地“融入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面对客观条件的不足,兰州理工大学的选择是坚持“红柳精神”。

  兰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任徐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红柳是扎根在祖国西部的耐旱植物,即便地处西部贫瘠土地,也能顽强生长,“我们引导学生将区域经济特色与地方产业聚焦,形成自身特色。例如,本次大赛进入现场赛的几个项目中,应急救援项目与甘肃消防总队对接,光伏运维项目基于甘肃丰富的光伏资源,焊接项目是我们学校的王牌专业,而土遗址保护项目则利用我们地处丝绸之路西北重镇的优势”。

  他告诉记者,学校用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第七届国赛中获得金奖的例子激励学生,并给学生分析王兴兴当初参赛项目的前瞻性、商业模式和聚焦方向。此外,兰州理工大学还从顶层设计入手,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了6个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并建设了6000多平方米的“红柳创客梦工厂”。

  “沿海地区高校的同仁参观后非常感慨,没想到西北地区的学校还有硬件设施如此完备、理念如此先进的思创融合、专创融合创新基地。我们还要更加努力,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沃土,助力西北学子实现梦想。”徐阳说。

  从面向少数尖子的“锦标赛”,转变为滋养全体学生的“沃土”

  无论是加强顶层设计,还是打破学科壁垒,多所高校都在寻找一条既能立足校本特色、又能有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让创新创业教育从面向少数尖子的“锦标赛”,转变为滋养全体学生的“沃土”。

  据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协调人、教务处副处长胡楚雄介绍,清华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推进“三位一体、三创融合、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创意教育体系和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例如,2019年大赛冠军清华“清航装备”团队突破了大载重比高稳定性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关键技术,在重庆森林山火等救援工作中出色完成应急物资投送和通信保障任务,在消防和应急领域得到大量实战应用与检验,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先进适用技术名单,参展国家博物馆。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团队,则是凭借其创新的“磁合星枢――面向巨星座建设的新体制‘细胞’卫星平台”,创下哈工大本科生参赛历史最佳成绩。这群平均年龄21岁的年轻人认为,“获奖不是终点,而是航天梦的新起点”。

  目前,该获奖项目已完成从立项、设计、研发到地面测试的全过程,他们的部分技术也已得到工程验证。团队成员、哈工大未来技术学院小卫星班的姚尊皓告诉记者,团队的目标很明确:为中国低轨巨型星座建设贡献新思路、新方案。

  电子科技大学电波传播与天线专业大四学生洪博乐带来了他的团队项目“太虚方寸”,这是一款面向未来6G通信的毫米波高集成封装阵列天线。他们正致力于攻克这项被视为6G核心的技术,并希望实现国产化替代。目前,这套“中国智慧”方案已申请15项发明专利,这支年轻的团队也正从实验室走向广阔的应用场,想要在中国6G发展的浪潮中“贡献自己的方寸之力”。

  福建农林大学在助力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则是通过打破院系壁垒,支持复合型团队成长。学校组建了12人跨领域导师组,形成“技术+产业+赛事”三维指导体系。实践表明,通过建立跨学院实验室共享机制,能够有效支撑多学科能力整合。

  福建农林大学此次参赛的项目叫“农创兔芯”,该校动物科学学院团委书记吴元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宠物兔正逐渐成为都市消费新宠,团队紧抓市场机遇,依托直播电商平台,逐步建立起以宠物兔为核心的业务体系。团队负责人也实现了从特困生到“农创客”的蜕变,成为学校产业孵化的典型代表。如今,团队在抖音平台的销售表现良好,2024年营业额达1247万元。

  挑战技术前沿,证明学科潜力,解决具体社会需求……从2015年首届大赛到今年,其舞台从主要面向国内1878所高校、5.7万余支团队扩展至今,规模也从首届的3.6万余个项目,到2025年的619万个项目、2443万人次报名。

  数字的跃升背后,划出无数青年梦想的轨迹。正如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冠军争夺赛致辞中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期待:要勇立时代潮头,以智慧和实干投身创新创业,用好大赛这条“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快速通道,主动拥抱时代、大胆试错,成长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先锋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李瑞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