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相信很多人都关注到了这一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12项战略任务,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第一条。这足以说明实体经济的分量,以及对我国“立身之本”的重视。
在10月24日的这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会上也道出关键所在,“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十四五”以来,大国制造凸显硬核实力相信大家都有所感受,我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未来5年,对于这项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方面更是用“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这4个关键词进行了详细阐释。
产业方面,就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对于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建议》提出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举措。作为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传统产业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80%左右。国家发展改革委初步估计,未来5年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此外,《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将催生出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同时,我也注意到,全会部署的12项具体任务当中,“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排在第二位,背后也凸显了其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市场方面,大国经济都是内需为主导,市场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因此,构建强大国内市场不仅是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战略依托,这也体现了我们发展的战略定力。在具体路径上,《建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一是拓展增量,二是提升效益,三是畅通循环。
在提升效益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方面表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到50万亿元,但惠民生、补短板、育动能等任务还很重,必须把“钱”特别是政府资金更好地用在发展紧要处,花在群众生活上。对此,《建议》提出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加强政府投资全过程管理等举措,将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不断增进投资的综合效益。
推动经济行稳致远,关键是要把举措落到技术攻关的每一步、产业升级的每一环节。传统产业的升级潜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增长活力形成共振、协同发力,让经济增长既有“稳”的定力,又有“进”的动能,更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底盘愈发稳固、坚实。

晶采观察,下期见!
编审:伍刚
统筹:王薇 赵净 刘娜
记者:王晶
拍摄:沈杰辉
剪辑:徐乐佳(实习)
设计:刘思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