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 服务民生

新浪国内新闻 2025-10-28 14:03:29
扎根乡土    服务民生

在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过程中,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以服务农村发展为己任,秉持“扎根乡土、服务民生”的理念,以专业社工力量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在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中,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蓝天

学科奠基,搭建服务乡村的专业桥梁

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传承我国社会学先驱杨开道先生开创的“理论研究与实地服务相结合,用科学方法研究与服务中国农村”的优良传统,办学特色鲜明。2000年获批社会工作本科专业,2002年正式招生,2009年入选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农村导向、实践为重”的人才培养特色,为农村社会工作领域持续输送专业力量。

2011年,一场校地之间的双向奔赴,开启了华中地区农村社会工作的新篇章。

彼时,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道面临着严峻的农村空心化挑战: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儿童、妇女留守在农村如何服务“三留守”群体?街道办缺乏专业人才和系统方法时任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道党工委书记的杨飞坦言:“看着老人独自在家、孩子放学无人看管,我们急在心里,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而另一边,华农社会工作系正面临“理论落地难”的困境——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方法,缺乏真实农村场景的实践载体。系里教师多次赴王家河调研后,与街道达成共识:共建阳光社会工作服务站,打造“教学实践+社会服务”双平台。

建站初期的艰辛远超想象。师生们带着折叠床、煤气灶等生活用具,进驻废弃的王家河村小学——几间漏风的教室既是办公室,也是宿舍。第一次走访时,不少村民紧闭大门:“城里来的学生娃能懂咱农村的事?”为打破隔阂,师生们改变策略:帮村民收稻谷、摘棉花,陪老人拉家常,给孩子辅导作业。

就这样,师生们用半年时间走遍40多个行政村,完成300余户留守家庭深度访谈,整理出10万余字的需求报告,明确了“老人关怀、儿童成长、妇女赋能”三大服务方向。

2015年,服务站迎来关键转型。此前学生轮流驻村,每半个月换一批,导致服务衔接不畅——有村民反映“刚熟悉的社工又换了,孩子舍不得”。为破解这一难题,系里决定注册成立武汉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实现“专业机构运营+高校学术支撑”的模式升级。

在农村地区,专业社工请不来、留不住,农村社会工作的长远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本土人才。华农社会工作学科带头人万江红说。于是,她召回自己的得意门生、首届社工硕士蒋俊杰担任站长。这位从深圳回来的专业社工接过了培养本土力量的接力棒

蒋俊杰的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她发现村里退休教师陈婆婆组织几位老人自发唱楚剧,便主动协助她们制定章程、申请活动经费,将“草根队伍”打造成正规的楚剧戏迷协会。如今,该协会不仅在本地演出,还走进武汉城区交流,成为王家河的文化品牌。这种“专业引领+本土培育”的模式,后来在全省推广。

十年坚守,为弱势群体赋能

从王家河的一个服务站,到覆盖荆楚大地的服务网络,华农社会工作系用10年时间,在农村弱势群体服务领域探索出多条特色路径,让专业温暖抵达最需要的角落。

在京山市曹武镇源泉村,中青年几乎全部外出务工,119名70岁以上老人面临“吃饭难”——有的老人行动不便,一顿饭要热好几次;有的独居老人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2021年,华农社工站进驻后,联合村两委推出“公益劳动换餐”计划:老人通过参与村庄保洁、共享菜园管理、儿童看护等公益服务积累积分,凭积分在幸福食堂免费就餐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78岁的郭光英老人种了一辈子菜,主动承担起食堂菜园的种植任务,每天清晨浇水、施肥,菜园里的青菜、萝卜源源不断供应食堂。“既能干活锻炼身体,又能吃到热乎饭,还能和老伙计们聊天,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郭光英说。目前,幸福食堂日均服务60余人次,累计兑换积分1.2万余分。正在源泉村老年驿站开展服务的2024级社会工作研究生李彩霞感叹:“乡村养老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乡风文明的底色。乡村养老不仅仅是让老人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让老人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蕲春县宋塘村则以“文化赋能”破解留守群体精神困境。这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因年轻人外出,传统习俗逐渐流失,留守孩子们对村史一无所知。2020年,华农社工启动“回望历史爱我宋塘”项目:一方面,组织学生整理学习村史,收集老农具、旧照片等实物,进行汇总和展示;另一方面,选拔12名留守儿童担任“小小讲解员”,通过培训让他们用普通话、方言讲解村史。

12岁的王悦原本性格内向,成为讲解员后,不仅能流利讲述宋塘村的由来,还主动向游客介绍祖辈的农耕故事。“现在我知道爷爷种的老稻种是村里的宝贝,长大了也要保护家乡的文化。”王悦自豪地说。社工还联动村妇联成立“巧娘手工坊”,组织留守妇女制作蕲春传统刺绣、竹编制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去年销售额达15万元,让妇女们实现“顾家又增收”。

蕲春县花园港村的改变,始于一场“象棋邀请赛”。2019年社工驻村时发现,村民闲暇时要么扎堆打牌,要么在家发呆,邻里矛盾也因缺乏交流频发。社工们便以村民喜爱的象棋为切入点,举办全村邀请赛,没想到吸引了50多名村民参赛。退休教师陈老师在比赛中提议:“不如建个老年活动中心,让大家有个固定去处。”社工立即响应,协助村里将闲置校舍改造成活动中心,开设象棋、书法、说书等兴趣小组。

为动员村里有名的说书艺人张师傅加入,陈老师主动上门——两人曾因早年误会多年不说话,这次为了村里的事,张师傅当即答应:“只要能让大家热闹起来,过去的事不算啥!”如今,活动中心每天接待村民80余人次,还组建了20人的儿童志愿服务队,孩子们定期帮老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带动全村形成“尊老爱幼”的新风尚。

截至2024年,华农社会工作系已在黄陂、京山、蕲春恩施等地建成18个社工站,培育本土社区社会组织86个,发展志愿者2300余人。王家留守妇女王雄英从手工坊学员成长为社工站项目主管,通过了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初级考试,正式成为一线社工;曹武镇儿童主任祝大定经社工培训后,创新开展“四点半课堂”,服务儿童200余人;花园港村陈老师成为乡村文化带头人,组织各类活动100余场——这些本土骨干,已成为农村社会工作的“主力军”。

回应时代,投身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华农社会工作系主动对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时代要求,以“五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机制为核心,推动乡村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社工方案”。

2019年冬天,花园港村的一场乡村春晚,成为激活村民自治的“金钥匙”。此前,村里多年没有大型集体活动,村民对公共事务参与度低。社工联合村两委提出举办春晚的想法,却面临“没钱、没人、没经验”的难题。按照“五社联动”思路,社工第一步链接社会慈善资源——在“幸福家园”公益平台发起众筹,村支书带头捐2000元,在外务工的村民看到后纷纷响应,不到48小时就有120人捐款8700元;第二步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村里的书法协会写春联、舞蹈队编节目;第三步组织志愿者分工——返乡大学生负责排练指导,村民志愿者负责场地布置。

农历小年当晚,这场由村民自编自演的春晚吸引了600余名村民现场观看,线上直播观看量达1.2万人次。村支书激动地说:“以前开村民大会都没人来,现在大家主动为村里的事出力,这就是凝聚力!”2020年疫情期间,村两委发起防疫捐款,5天内189人捐出3.1万元;2021年村道硬化工程,村民主动让出宅基地,工程提前半个月完工。

源泉村的“积分制治理”则让乡村管理从“被动约束”变为“主动参与”。2020年,社工针对村庄环境整治、纠纷调解等难题,设计出“公益积分”制度: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义务巡逻、矛盾调解等12类行为量化为积分,可在村“爱心超市”兑换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起初,只有少数村民参与,社工便邀请村里的“能人”刘敏带头——这位50岁的村民以前常因琐事与邻居争吵,社工多次与其沟通后,他同意担任“洁美乡村志愿服务队”队长。在他的带动下,队员从5人发展到35人,每天清扫村庄主干道、督导垃圾分类。不到半年,源泉村的垃圾清运率从60%提升至100%,获评“京山市文明村”。2023年底积分兑换时,全村兑换积分1822分,其中70%来自公益服务。村民李建国说:“现在不是为了积分才干活,而是觉得把村里变好,自己脸上也有光。”

文化认同的重塑,更是华农社工参与乡村治理的深层发力点。在宋塘村,社工协助村两委梳理12条家风家训,制作成文化墙,还组织“家风故事会”,让村民讲述祖辈的诚信、孝亲故事;在王家河街道,楚剧戏迷协会结合乡村治理主题编排《彩礼新风》《垃圾分类》等新剧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政策。正如华农社会工作系主任张翠娥教授所说:“乡村治理不仅要改善环境、发展产业,更要唤醒村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才是长久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