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县委宣传部的“老笔杆”,常伏案于家中那盏旧台灯下,执笔在稿纸上沙沙作响,那声音细密而执着,像春蚕啃食桑叶。稿纸渐渐泛黄,却浸透了他半生的心血。我儿时最爱看他写字,那一笔一画工整有力,不知不觉间,也在我心田种下了一粒关乎文字与正直的种子。
他常说:“新闻是社会的镜子,笔头歪一寸,映出的世界便斜一尺。”这份对真实的敬畏,化作了日常点滴的坚守。
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年,县里某企业因事故被曝光,负责人夤夜来访,神色焦灼,欲将一只厚厚的信封压在父亲的笔记本下。父亲面色肃然,目光如炬,将信封原封不动推了回去:“这不合规矩,请您收好。”对方还想说什么,他平静道:“新闻如镜,蒙了尘,就照不清真相。收了您的东西,我这笔,还怎么直?写出来的字,怕都成了虚影浮尘。”他声音低沉却坚定,像磐石坠地,字字回响。那一刻,小小的我蜷在门后,仿佛亲眼看见父亲在清白与浊流之间,岿然立定了一座灯塔,其光凛然,穿透了我懵懂的年岁。
父亲手中的笔,不仅书写事实,也书写着拒腐的边界。他曾因一篇有影响力的报道,为单位赢得了荣誉。不久后,一位他曾帮助过的采访对象,或许是出于感激,送来了一支包装精美的进口钢笔,笔身锃亮,握在手里分量十足。父亲认真包好,坚决退还给对方。他告诉我:“笔贵在顺手称心,不在其价几何。况且,这馈赠超出了我们该有的情分,就如同一块巨石,压在纸上字也歪了,压在心上路就偏了。”那支笔最终物归原主,而父亲依旧用他那支磨秃了笔尖的旧笔写稿,笔尖虽钝,写下的每一笔却依然清晰而正直,深深刻入了我成长的年轮里。
光阴荏苒,我也握住了属于自己的一支笔。只是,这支笔所承载的,已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监督执纪的责任。
作为一名乡镇纪检监察干部,我的笔要书写另一种“事实”——它化作监督检查报告、情况说明和谈话笔录,关系着政策的落实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父亲的笔魂,那份对“真实”与“清白”的执着,已融入我的血脉,在监督执纪的一线焕发出锐利而坚韧的光芒。
当有群众反映,某村党员涉嫌违规领取低保待遇时,我和负责的同志深入走访。面对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求情的声音,我眼前总会浮现父亲当年将信封推回去时那坚定的眼神。我们没有因当事人是“熟人”而手软,一笔一笔核对政策,一字一句记录实情,最终查清了问题,依规依纪进行了处理,让国家的惠民政策真正精准落地。那份调查报告的每一个字,都力求如父亲笔下的新闻一样,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
无论是督查惠民资金发放、检查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还是监督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每一次翻阅凭证、走访现场、撰写报告,父亲的“笔魂”都如影随形。它提醒我,在核对数据时,要像他当年一样,一丝不苟,分毫不能差;在面对各种干扰和请托时,要像他当年一样,守住底线,笔锋不能歪。在执笔撰写监督报告时,耳畔总会隐约响起那支旧钢笔沙沙的书写声,它如清泉,更如警钟,时刻提醒我:笔下财产万千,关乎民生福祉;笔下是非曲直,定义公平正义;笔下毁誉忠奸,考验忠诚担当。
父亲以笔为尺,丈量新闻真实与做人正道;而今我这支笔,是刻刀亦是准绳,深扎乡土,衡量政策执行与纪律威严,清除侵蚀群众利益的“微腐败”,守护基层政治生态的“青山绿水”。这方水土的山川草木,都是我们履职尽责无言的见证者。
当笔端流出澄澈与坚毅,落在纸上的每个字便有了驱散迷雾、扶正祛邪的千钧之力。愿这支笔,在未来更多人的手中,永远笔锋如初,代代相传,笔笔生辉。(都安县纪委监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