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红碱淖迎来候鸟迁徙高峰 保护区多举措温情护航

央广国内 2025-11-21 16:28:23

位于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带的红碱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沙漠淡水湖,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眼下正值红碱淖候鸟迁徙高峰,也是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的关键时间。

候鸟迁徙中转站

秋色映湖鸟翩跹

红碱淖迎来候鸟迁徙高峰 保护区多举措温情护航

最近一段时间,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气特别好。在远处的水面、岸边、芦苇丛中,可以见到成群的候鸟。保护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天鹅、鸿雁、赤麻鸭等迁徙鸟类数量已达到近4万只。

工作人员介绍,保护区内现存野生鸟类195种,包含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二级保护鸟类33种。保护区内的摄像头时常拍到大天鹅、赤麻鸭、绿头鸭、鸿雁、红嘴鸥等鸟类的照片。

红碱淖迎来候鸟迁徙高峰 保护区多举措温情护航

每年十月底到十一月份是候鸟迁徙的高峰期。以大家耳熟能详的鸿雁和大天鹅为例,它们一般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乃至国外更高纬度地区繁殖,最终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越冬。红碱淖因此成为它们迁徙路线上的一处关键驿站。

随着近期这里气温下降,湖水结冰,这些候鸟也将陆续离开,继续前往相对温暖的南方地区。

智慧监测+人工巡护

护航候鸟迁徙

红碱淖迎来候鸟迁徙高峰 保护区多举措温情护航

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介绍,近年来保护区建立起“智慧监测+人工巡护”的24小时值班体系,一方面利用鸟类智慧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巢区动态,记录鸟类的品种和数量;另一方面定期开展人工巡查,一旦发现天敌侵入,就赶快启动无人机驱赶。

科研人员还为候鸟佩戴了定位装置,以此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群候鸟迁徙的差异。比如科研人员发现,有些候鸟迁徙的最终目的地落在了云南地区甚至海南省。

涵养水源 修复生态

再迎候鸟归来

红碱淖迎来候鸟迁徙高峰 保护区多举措温情护航

近年来,红碱淖湖泊面积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这是如何实现的呢?在过去的近十年里,陕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加强协作,从上游的札萨克水库通过札萨克河持续为红碱淖进行生态补水。同时,当地也定期对神木市境内的入湖河流河道进行疏浚,保障入湖的水量。目前,红碱淖湖泊面积已经达到了38.6平方公里。

红碱淖迎来候鸟迁徙高峰 保护区多举措温情护航

为了更好地构建完整的湖区生态链条,也为来这里的候鸟提供充足的食物,保护区工作人员还会向湖中投放鱼苗,过去几年已累计在湖中放流各类鱼苗1440万尾。

随着天气转寒,候鸟逐渐离开,保护区工作人员也将趁这个时候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红碱淖湖中心的湖心岛区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鸟类遗鸥种群偏爱的栖息地。保护区工作人员将通过冬季人工筑岛、沙土回填等措施,扩展核心繁殖岛的面积,待到明年三四月鸟儿回归,等待它们的将会是更好、更稳定的繁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