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独家 / 正文

关键词读懂“十五五”| 深化产教融合:为培养大国工匠铺实道路

央广独家 2025-11-22 13:32:55

关键词读懂“十五五”| 深化产教融合:为培养大国工匠铺实道路

央广网北京11月22日消息(记者 冯仪)“十五五”时期是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与质量并重”向“结构优化与质量跃升”转型的关键阶段。《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提到,要“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建设特色鲜明高职院校。”

未来五年,职业院校要如何找准特色?如何提高办学能力?

动态调整,适应产业结构变化

“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职、高职与职业本科结构比例持续优化,专业布局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需求,新增专业以工程技术类为主,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关键领域。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一共设置了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434个专业、12万个专业点,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全面覆盖了联合国产业分类的41个工业大类。

2024年12月更新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共增加了40个新专业。新增设的专业重点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面向先进制造业、数字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新增相关专业占比超过50%。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党委委员、教务处处长刘文龙介绍,为了适应首都产业结构的变化,学校对开设专业进行了相应调整:“例如,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传统工科专业,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智能机电技术等数智化方向转型升级。过去五年,学校新成立了先进制造学院,新增集成电路技术、智能机电技术等专业,服务首都集成电路和智能装备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学校工科学生占比达50%。”

产教融合,适配行业产业企业需求

“十四五”期间,我国中职、高职与职业本科结构比例持续优化,职业教育为现代产业体系输送了超过70%的新增高技能人才,成为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摇篮,有力支撑制造业升级与实体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新增一线从业人员的比例超过70%。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已超2.2亿人,高技能人才突破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为了打通从学生到准员工、从学习到就业的成长通道,学校设计并实施了‘认岗+跟岗+轮岗+定岗’的四阶递进式在岗实训体系,将企业岗位规范、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要素深度融入实践教学,从而适配产业需求与经济发展。”刘文龙告诉央广网记者。

在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专业和港航企业共建股份制产业学院,还与山东远洋海运集团建设中韩班轮实习实训基地。“我们将课堂搬到船上,创新现代学徒制和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将产业需求深度嵌入专业群建设全过程,培养航运紧缺人才。”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的工作就是把产业的需求转化为学生成长的阶梯,将学生培养成推动产业升级的栋梁。最终实现的是学生、学校、产业和经济多方共赢。”该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聚焦产业高端需求,重塑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有中职、高职和本科三个层次,中职学校有9302所,高职有1562所,职业本科有87所,在校生共3400万人。

“‘十五五’规划建议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学院将持续立足港航特色优势,探索产教融合新范式。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党委委员、教务处处长刘文龙表示,未来五年,学校核心工作是建设京津冀职教改革示范园区,并以此推动学校办学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群的特色发展。

“职校学生的个人成长应该紧密围绕技能培养去拓展,把技能培养作为面向社会形成综合素养的突破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烽提到。当前,我国制造业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命脉,适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趋势,重塑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在王烽看来,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与产业发展应该是同频共振的,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产业的模式和生产流程都开始改变,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方向。“未来五年,职业教育将逐步从传统孤立的专业培养模式,转向以产业链关键环节为纽带的专业集群发展模式,推动跨学科资源整合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