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闭幕,达成哪些共识?

央广国内 2025-11-23 17:57:1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在推迟一天后,于当地时间22日下午在巴西北部城市贝伦闭幕。在闭幕全体会议上,COP30主席安德烈・科雷亚・多拉戈宣布大会通过新的有关气候行动的总体协议,名为《全球动员:团结协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呼吁各国“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加速气候行动。大会就哪些议题达成哪些共识?大会成果又将怎样为下一个十年的全球气候治理指明方向?

 

协议呼吁各国更加主动地推进减排和适应行动。文本提出,到2035年前,富裕国家应将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资金提高两倍,以帮助后者应对不断加剧的气候风险。协议还指出,全球贸易壁垒正在限制清洁能源技术的使用,相关机构应研究如何让国际贸易规则更好地支持气候行动。文本同时强调,非裔社区、原住民群体等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总体协议外,本届会议还推动部分配套内容取得进展,包括推动提高适应资金规模、完善损失与损害援助的实施方式,以及推出新的全球适应指标体系,帮助各国更直观地评估自身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这些安排也为未来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不过,本届会议并非一路顺利。在最终敲槌通过协议前,全体会议一度被迫暂停约一小时。巴拿马、哥伦比亚、乌拉圭和阿根廷等国突然提出程序性异议,认为部分文本讨论不充分,谈判过程缺乏透明度,还有国家对“适应资金缺乏明确承诺”表达失望。巴拿马代表直言“没有被充分听到”,哥伦比亚代表则批评大会成果“距离应有的雄心仍有差距”。这些意见虽然未改变最终决定,但让会议收尾阶段气氛一度紧张。

欧盟气候专员胡克斯特拉对总台记者表示:

胡克斯特拉:本次大会期间,中国与欧洲多次就关键议题进行沟通与合作。在会议最后24小时里,双方甚至在通宵阶段多次接触。与中国的交流“在确保最终协议顺利达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存在分歧与争议,各方普遍认为,本届会议在资金、适应和制度性安排上仍有一定推进。未来各国能否真正落实承诺,将成为全球气候进程的关键考验。

监制丨陈秉科 柴华

记者丨雷湘平 朱歆怡

编辑丨孙欣 李思默 章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