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独家 / 正文

解读来了!《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管理办法》3月1日起施行

央广独家 2025-01-23 18:31:28

央广网北京1月23日消息(记者王晶)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是收治照料特困人员中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福利机构,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联合公布《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上述《办法》明确,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对特困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应收尽收,同时优先收治流浪乞讨、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对象中的精神障碍患者等,有条件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可以收治其他社会患者。其中提及,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应当在公共区域安装视频监控,监控录像资料保存期不少于3个月,载有重要资料的存储介质应当归档保存。

1月22日,民政部举行2025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解读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公布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管理办法》,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

解读来了!《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管理办法》3月1日起施行

河南南阳,中部某地级市一家精神病医院院内,一位医生在为病人做治疗。

明确服务对象范围

―― 哪些精神障碍患者可以被这类机构收治?

此次《办法》对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范围进行了细化,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张贞德介绍,主要包括三类:

一是法定收治对象。收治照料特困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是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应当履行的法定职责。

二是优先收治对象。在法定收治对象应收尽收的前提下,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优先收治流浪乞讨、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对象中的精神障碍患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的精神障碍患者,以及其他依法依规优先收治照料的精神障碍患者。

三是可以收治对象。有条件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可以收治其他社会患者。

针对未设立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的地方,张贞德表示,民政部一方面将继续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加大“空白点”地级市和人口数量比较大的县(市、区、旗)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是对委托服务进行规范,原则上应当委托其他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比如同级或者上级民政部门设立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临时收治照料特困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

兜底保障、厘清职责

――目前全国这样的机构共有141家在院患者6万多人

“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收治的患者是其中最特殊、最困难的群体,也是民政部门承担兜底保障职责的重中之重。”张贞德表示,制订《办法》,为了更好地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记者从民政部了解到,《办法》主要是规范民政部门设立的、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机构收治的对象主要是民政部门负责供养、救助的特困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目前,全国这样的机构共有141家,床位约7.4万张,在院患者6万多人。

上述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的规范管理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实践中,各地也结合当地实际探索了许多典型做法,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迫切需要上升为相关政策,用以指导推动工作。《办法》的制订,有助于促进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上述《办法》还厘清了民政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的部门职责,明确了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由民政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卫生健康部门主要对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进行指导和监管。“相信通过这个《办法》的实施,民政和卫生健康两个部门可以更好地立足部门职责、整合部门资源、发挥部门优势,更好地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更好地为他们提供精神卫生福利服务。”张贞德表示,下一步,民政部将会同国家卫健委指导各地以及精神卫生福利机构落实好《办法》。

明确服务内容

―― 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全覆盖仍待完善 将加大建设力度

针对服务内容,上述《办法》明确,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主要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医疗等服务。

一是在生活照料方面,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等生活照料服务,并依据残疾人权益保障法要求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患者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在康复服务方面,根据患者意愿和能力情况,开展生活技能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职业康复等院内康复服务。

三是在医疗服务方面,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必须具备诊疗能力,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依照法律法规、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此外,《办法》还鼓励引导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立足民政部门职责,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提供人员培训、疾病评估、技术指导等支持。

针对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人手短缺等现实问题,《办法》明确要求,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协调落实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享有同等的业务交流、培训教育等机会。同时给予符合条件的机构用人自主权,并对机构中从事康复、医疗、护理、社会工作、管理等工作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岗位工资、津贴补贴及福利待遇。

时讯快报

5.5亿用户的选择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