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 5202 年了还有人惦记造假鸡蛋嘛。
那得分情况,确实可以。
如果是长得差不多的鸡蛋,不难。
如果是营养成分差不多的鸡蛋液,问题不大。
如果是还得带着壳一模一样的鸡蛋,
那完蛋,光一个蛋壳的复杂程度都足够让研发者薅秃噜脑袋。
咱先认识下鸡蛋。

鸡蛋可食用部分有两部分,
蛋清,主要是蛋白质
具体的话主要有卵清蛋白,54%。
其次是 12%伴卵清蛋白,卵类粘蛋白 11%等[1]

蛋黄主要是水包油乳液,干物质含量约 50%,
含 65% 脂质、31% 蛋白质及 4% 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外层有一个蛋黄膜包裹,两边是系带,
你可以理解成蛋黄就像一个乳油液糖果。

所以要造营养成分差不多的人造素蛋确实不难。
蛋白质方面可以使用廉价好用的大豆蛋白 + 牛奶里提取的乳清蛋白。
蛋黄就更简单了,现在市场上就有现成的人工蛋黄酱,
使用使用植物蛋白,比如大豆蛋白提供乳化性,模拟蛋黄质地,
使用精炼植物油来模拟蛋黄脂肪部分
使用黄原胶,k 卡拉胶之类的做稳定剂,防止分层。
最后一调味,搞定。
成品甚至都不需要将蛋黄和蛋液分离出来。
当年李嘉诚投资做的人造蛋就这么个玩意。

主要消费群体是那群素食者,
由于原料可控,对外甚至可以宣传营养成分是鸡蛋的好几倍。
对于国外那些群魔乱舞的动保人来说,这东西非常政治正确。
原理几句话就能讲明白,真不难。
要是单纯要造个长的像蛋的,那就更容易了。
工业里有的是长得跟鸡蛋一样的材料。
比如海藻酸钠胶体呈半透明状态,和蛋清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
加入钙会凝结,再整点日落黄染个色,以假乱真的蛋黄瞬间产生。
甚至都不需要加第二种主材料。
但是这样出来的蛋也就长得像罢了,海藻酸钠放锅里一煮直接化了。
更别说口感气味性状完全不一样。
几毛钱造一堆假鸡蛋投入市场,这事就跟做梦似得。
如果你想制造出一个长得像鸡蛋,营养成分也像鸡蛋的假鸡蛋,那难度就几乎是直线上升了。
咱看下鸡蛋皮,看起来就一层碳酸钙的壳,实际复杂程度远超想象。
鸡蛋皮的话细致点分可以分成六层[2]

在最外层是一个角质层构成的膜,看起来不难。
但是顶上贯穿着含 300-370 个 /cm²的微米级气孔,打这孔有点难度是吧?
更复杂的还在后面,
气孔不是圆形,而是呈不规则裂隙,通过热膨胀调节开合度,用于蛋壳呼吸。
而且气孔是贯穿蛋壳的,不是只有在这一层。

之后是由方解石晶体垂直于蛋壳表面排列的垂直晶体层(VERTICAL CRYSTAL LAYER),这部分很薄,主要用以增强结构密度。
再往里是由大量垂直生长的方解石晶体构成的栅栏层(PALISADES),就是咱见到的蛋壳比较硬的主要部分。
再往里,是半圆形链接壳膜和栅栏层的是乳突锥体(MAMMILLARY CONE)这里是蛋壳矿化的起始区域,含有机物质核心,是方解石晶体成核的起点。
硬质部分这四层,
再往里是两层鸡蛋壳膜。主要由蛋白质纤维膜组成。
这两层膜需要既防止蛋液流出,又允许蛋蛋和外界二氧化碳交流。
光这两层膜人工造出来都算得材料科技领域重大成果了。
那又有人讲了,人造蛋明明有!!使用还很多!!
拼多多有卖的,很便宜,外卖也有加蛋,不然怎么可能做那么快,而且煎的几乎一模一样。
还真别说,人造蛋确实有,但是和你理解的不一样。
由于鸡蛋运输比较麻烦,占地不说还容易碎,
成本高不说,鸡蛋皮还需要单独去除。
所以很多大批量使用蛋液的工厂就会选择直接买成品蛋液。
成品蛋液的鸡蛋清和鸡蛋黄是分开储存的。
使用的时候按需要再混回去就可以了。
这就是再制蛋,产品类别属于蛋制品。
拼多多上的人造蛋就这么回事。

比较有意思的是由于再制蛋产品有严格的检测流程,不允许出现沙门氏菌。
而咱日常吃的鸡蛋可能携带沙门氏菌,所以再制蛋比生鸡蛋安全的多。
注意哈,是生鸡蛋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再制蛋产品基本都是熟的。
至于外卖几分钟就做好长的一模一样的蛋......
那是预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