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打开”城市 遇见美好

央广国内 2025-07-17 10:53:22

“打开”城市  遇见美好

烟台融媒记者 王晓丹 杨春娜

围挡拆除迁移,打造口袋公园;道路拓宽建设,车行顺畅、步行怡然;绿化带打开遮挡,建起健康步道;旧厂房升级改造,变身文化产业园;学校敞开大门,成为共享体育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熟悉的烟台正在处处上演着“变脸”。

随着围挡、道路、绿化带、厂区、校园的全面打开,烟台正在迎来一场城市治理的全新变革。“打开”的烟台,从城市品质到城市颜值、从城市开放度到居民幸福感,都在UP、UP、UP。

“让城市成为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当沿途的风景不断刷新、上新,这句话正在烟台变成可观、可感、共享的美好现实。

“打开”的烟台

驱车上路,不逛景点,我带你去看看不一样的烟台。

“打开”城市  遇见美好

海韵路俯瞰 唐克 摄

驶入800米长的莱山海韵路,从前被行道树遮蔽的道路变得宽敞顺畅,湛蓝的大海在眼前刷屏,一条路就能“通山达海见城”;从迎春大街到港城东大街,沿途所见都是绿意,被围挡和树木占据的空间变成城市绿地,一个月前,1600米长的街角公园刚刚亮相;距这里不远的凤凰湖公园,两年前曾是垃圾遍地的“城市伤疤”,随着一座全龄友好型运动公园的建成开放,这里迎来全时段的爆棚人气;驶入芝罘区,爱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园里也有一份热闹,这个尘封近30年的烟台市第三棉纺厂厂房,如今已是聚集设计、餐饮、休闲娱乐等多业态的文化产业园;行至傍晚时分,大学、中学、小学的校园里“赛事”正酣,来此锻炼健身的市民像往常一样开启一段共享时光……

这一路,驶过的不过是城市一隅,眼前所见却已是遍地新意。

“打开”城市  遇见美好

海韵路一角 唐克 摄

近三年间,烟台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以“打开”为主旨的城市改造工程。

――打开围挡,见绿见美。500余处围挡被拆除,168处被提升改造成为口袋公园、城市驿站、停车场等便民利用场地,151处开发建设作为生产经营场所重新启用,133处达到整治要求的得到了规范管理;

――打开道路,通山达海。以“构建一脊十二街、一径一品、通山达海空间体系”为更新原则,对岱王山连接山与海的区域进行全面梳理分析。海韵路、新城南街、新城北街、新星北街已完成改造并通车;

――打开绿化带,景观重塑。三年来建成开放21个市级口袋公园,启动绿地开放共享,16处公园进行开放,成为市民露营休闲目的地;

――打开厂区,创意改造。烟台啤酒厂、北极星钟表、双一制鞋厂、三环锁厂、原亚东标准件厂等老建筑、老厂房、老厂区实行旧空间焕新,吸引新产业入驻;

――打开校园,资源共享。中小学校园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今年一季度累计开放193所中小学,覆盖全市所有区市,驻烟高校大部分实现对外开放。

从拆除围挡“减法更新”到道路打通视线通廊,从绿化带景观重塑到旧厂房创新性改造,再到学校打开院墙资源共享,这些全新的变化勾勒出城市治理的新景观。当山海资源、边角空间、校园场地等从封闭状态中被激活,烟台正在实现“减龄”重生、创意变现。

城市治理变革的最优解

2024年11月,烟台在全球260个城市中脱颖而出,在被誉为全球“绿色奥斯卡”的国际花园城市评选中赢得金奖。

作为世界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烟台摘金的一大亮点就是城市治理的“用心”与“用情”,坚持寻找兼顾各方需求的最优解,让规划、建设和市民生活实现多赢。

“打开”城市  遇见美好

凤凰湖公园 唐克 摄

当下,烟台城市发展的重心,正在从“增量”要素的投入,转向“存量”要素的深度优化。当城市步入精细化、集约化、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轨道,人们对城市发展的期待正在从“有没有”变成“好不好”。在这样的期待之下,打开城市就是让“已有”变得“更好”的最优解。

打开城市空间不是一拆了之、一挡为止,而是通过维护、整建、拆除等方式,对城市空间资源重新调整配置,让它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期望需求、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城市的变化不仅是新增了几处打卡地和口袋公园,更让坐了多年“冷板凳”的城市空间资源全面焕新改变。

“打开”城市  遇见美好

口袋公园 唐克 摄

位于福山区的星驿站,原本是一块荒草丛生的闲置地,老旧楼体拆除后,围挡一围就是七年。2023年,福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扯掉“遮羞布”,在这块袖珍之地上建设了口袋公园、健身广场、儿童乐园、茶吧区、便民超市区,5000册藏书免费对外开放。一块围了七年的城市旧伤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建成两年吸引1.8万余人次前来打卡、服务户外工作者2000余人次的迷你城市客厅。

在不断打开的过程中,烟台为城市发展腾挪出更多、更新的有效空间。在刷新城市更新进度条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城市更具活力、更显精致,更有包容度、开放性和可能性。

从细微之处优化城市肌理、唤醒更多城市空间,最优解下的治理之变,带来的是烟台城市观感和质感的同步提升。街角小而美的公园、校园操场上的篮球比赛、通海小路上的一张张打卡照片……在这些美好的生活场景里,我们得以细细品味这座城市的可亲、可近、可爱。

共享“烟台幸福感”

“我感觉比在球馆打球要舒服一些,因为地上都是灰,粘在手上有种亲切的感觉。”傍晚时分的莱山区第四实验小学操场上,市民李想手上是“亲切”的灰,脸上是惬意的笑。

一个区的中小学开放一年,可以有超过10万人次市民走入校园健身锻炼。打开的校门,让“李想们”拥有了可供选择的共享生活空间。就像粘在手上的灰尘,当城市的变化看得见,居民的幸福感就摸得着。

“打开”城市  遇见美好

渔人码头步道 唐克 摄

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置于城市治理考量的中心位置,打开城市的智慧、创意和实践,并非偶然出现,而是源自于这座城市对“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刻理解与践行。每一处围墙的拆除、每一扇大门的敞开、每一寸空间的活化,都凝结着城市治理者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智慧结晶。

7月3日,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在调研大南山及滨海一线重点项目建设时强调,“要以精准精细理念打开城市空间,将有机更新融入城市肌理,持续推进拆围透绿,打开各类城市空间,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资源面向市民共治共享。”打开城市,一端牵系经济发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新空间;一端连着民生福祉,以城市治理智慧回应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打开的烟台”,城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持续向美、承载能力实现提升、文化保护传承更见成效,人们正在通过更丰富多样的方式共享城市治理的甜蜜果实。

“打开”城市  遇见美好

从岱王山俯瞰烟台海滨 唐克 摄

“进入新发展阶段,城市建设必须主动适应变化,让城市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一座美好的城市,一定是让城市居民宜居、宜乐,让外来朋友宜业、宜游的城市,一定是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游人有更多的归属感的城市。

当越来越多的山海资源、边角空间、宝藏场地被激活,当见山见海见城见绿成为随处可得的风景,当“诗意的栖居”在每一个角落里都可以实现,这座城市,不仅以“藏起来的美”绽放新的城市生长力,也在全力托举属于全体人民的多彩、幸福、美好的“烟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