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31号,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交流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会上举行了专题论坛与研讨会。
2023年底,中共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专业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出版强国建设。
10月29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 V05 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出版学界与业界的十余位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我国出版学教育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数智赋能中国出版行业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出版行业自主知识体系核心创造力打造”三个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发展凝聚智慧、明确方向。

图1:“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讨会”开幕现场
一、
社科大扎实筹备
以学科布局为基
以资源整合为翼
作为本次分论坛的承办方,社科大自 2024 年底起即启动专项筹备工作,从学科规划、资源整合两个维度夯实会议基础,确保研讨成果务实管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飞主持开幕式并致辞。他以"老鹰重生"为喻,指出“当传统出版理论难以解释AI时代传播生态时,我们必须像40岁的鹰撞向岩石,脱去旧喙,重构中国信息传播理论”,呼吁学界业界共同推动出版学从传统新闻传播学框架中“破壳重生”,形成真正立足中国实践的理论体系。

图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飞致开场致辞
随后,姜飞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出版学科建设方面的进展。在学科布局完善方面,社科大明确未来出版学的学科布局。一是 2026 年起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项下正式招收出版学专业硕士;二是研究招收马克思主义出版学方向博士,计划 2026 年实现招生。
在资源整合强化方面,社科大充分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优势:一方面,社科院正整合内部 19 个一级学科、3000 余名在职研究专家、80 余家哲学社会科学顶刊及 5 家出版社(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资源,筹建“社科出版传媒集团”,为出版学科提供学术支撑与产业实践平台;另一方面,社科大谋划成立“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研究院”,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字出版交叉领域,响应技术变革对出版生态的影响。
二、
专家建议献策:
多维度勾勒出版学
自主知识体系蓝图
本次研讨会分为三个主题阶段,十余位学界业界专家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经验,从理论建构、技术赋能、国际视野、人才培养等角度,分享对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考,核心观点如下:
(一)理论根基:锚定中国特色,破解 “体系化” 难题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与传媒研究院院长郝振省提出我们的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从中国具体的需求出发,自主知识体系的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完成还有待顶层设计的战略规划,需循序渐进的分布实施。新时代出版高等教育需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核心,明确硕士研究生需具备“导向把关能力”、“业务策划能力”以及“多学科支撑能力”,以史哲奠基、科技艺术赋能,形成“文学感性+史学智性+哲学悟性+科学理性”的素养结构。针对出版的功能问题,他指出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出版学”这一宗旨,把握好意识形态,服务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图3: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与传媒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发言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党委书记、系主任张久珍则聚焦学科“身份认同”问题,强调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特别重要,这能让出版学立足于学科之林。她提出,需调动全国高校力量,明确各校分工,集中展示出版学科的积累与成果,传递 “出版学有独立理论、有实践支撑、有人才需求” 的学科价值。

图4: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党委书记、系主任张久珍发言
华侨大学原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出版研究院执行院长万安伦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核心,一方面提出出版 “五大属性”,即意识形态、文化、教育、科技和经济属性,另一方面提出出版“四大功能”,即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整理信息和传播知识、创造文化和传承文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并深度解析出版“三大价值”,即推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生存价值、推动群体思想交流和引领社会思潮,塑造民族性格和培养民族精神。万安伦指出要规范统一的出版学教育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并说明“三铸三熔”路径:“熔他铸我”吸收其他学科概念范式和方法、“熔古铸今”焕发目录学、版本学等传统资源新的生命生机、“熔外铸中”转化国外理论为中国话语。他强调,出版学是“本土性、民族性、原创性最强的学科之一”,需通过“原始(未被改编伪造的历史)、原著(先贤论述)、原理(学科规律)”三原基础与方法论构建,实现学科规范化。

图5:华侨大学原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出版研究院执行院长万安伦发言
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方卿则剖析出版学知识体系的“三大痛点”:一是“有知识无体系”,图书文献的知识,编教设计的知识,发行宣传的知识,劝学导读的知识需装到出版学的专属框架中;二是“有体系不自主”,依赖西方理论与其他学科评价标准,如博士论文需送新传或图情学科评审;三是“自主不创新”,理论滞后于数字出版实践。他指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需坚守民族性、时代性、系统化、专业化,围绕出版价值、要素、管理、时空等维度打造“五维知识结构”,凸显中国原创性。

图6: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方卿发言
(二)实践路径:立足产业需求,强化 “产学研” 协同

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首先强调,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背景。中国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出版业在文化强国建设中间有筑基、铸魂、赋能的重要作用。这种不可取代性需要出版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随后,他重点指出,出版业实际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出版学的中国特色源于深厚历史根基 ―― 隋唐印刷术早于西方古登堡印刷术数百年,中国传统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等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底气。他提出,构建需强化三大实践:一是打造学科共同体,明确研究对象与方向;二是坚持创新驱动,交叉融合其他学科养分;三是开拓国际视野,“美美与共”吸收国际经验而非盲从。最终目标是培养“能成为行业领军者”的人才,使出版学服务于文化强国战略,提升社会对出版价值的认同。

图7: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出版学科带头人何明星以“问题导向”切入,提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需立足两大优势:一是“立言不朽”的文化传统,内化于“三审三校”等行业规范,形成全球独有的专业优势;二是中国出版业的工业化基础,不应盲目被 AI、数字化否定。他建议,聚焦“全球南方”市场机遇――中亚、非洲、拉美汉语学习需求井喷,将工业化产能转化为国际传播优势。

图8:北京外国语大学出版学科带头人何明星发言
(三)技术赋能:拥抱数字变革,重塑 “出版生态”
在“数智赋能中国出版行业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凯山作为该环节主持人,对中国工信传媒出版集团副总戴思俊等业界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提出融媒体环境下,数智赋能中国出版行业自主知识体系的议题,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

图9: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凯山主持发言
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戴思俊代表共建单位表态,集团将发挥在传统出版全流程经营与融合发展中的经验优势,通过共建研究院、合作人才培养等方式,深化产学研协同,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产业支撑。

图10: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戴思俊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季为民则提出“数实融合”的方法论创新,强化技术和内容的深度融合,推动出版业的知识体系创新。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数据资源化,系统整合古籍文献、学术成果、智库报告、社会调查等等各类的知识资源,构建覆盖全行业的国家级的中国出版知识库;另一方面,要坚守内容为王,制定中国自主的知识分类与版权标准,摆脱对西方框架的依赖。他还分享国际传播经验:社科院出版社与 50 余个国家近 100 家机构合作,在法兰克福书展等平台推介中国学术成果,推动中国知识“走出去”并参与全球知识治理。

图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季为民发言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聚焦数字技术对出版业的转型影响,提出“六大文化生产新模式”:出版+教育,如数字教材精准化;出版+娱乐,如AI 创作动漫如《哪吒 2》;出版+文旅,如AR/VR 重现敦煌莫高窟;出版+数字藏品,如齐白石作品数字复刻;出版 +宇宙,如虚拟书店与互动阅读社区;出版+短视频直播,如东方甄选知识带货。他强调,数字时代需培养出版人才“六大新素养”:思想政治素养,防范数字平台意识形态风险;系统思维素养,把握出版场域多元变革;数字数智素养,应用大语言模型;伦理规约素养,应对技术伦理挑战;跨界融合素养,对接文旅、藏品等领域;价值洞察素养,挖掘作品社会与商业价值。

图12: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发言
清华出版社副社长庄红权提出构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一是“结构与提炼”,自上而下解构学科范畴与自下而上挖掘碎片化知识;二是“验证与迭代”,在实践中检验知识体系;三是“技术加速”,通过数据重构、快速挖掘、动态更新、实验检验,使知识体系从“静态罗列”转向“动态生长”。

图13:清华出版社副社长庄红权发言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泳波结合“FM 小凤凰”数字产品案例,指出专业深耕是根基,数智赋能是手段。他分享欧洲出版业考察经验:爱思唯尔等顶尖出版社以“百年专业深耕+权威资源整合”为基,构建 Science Direct 等体系化数字平台,启示中国出版业需培育全球影响力内容、打造自有数字平台、加强与科技公司合作,实现“纸数融合”的长期价值,避免盲目追逐技术而脱离主业。

图14: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泳波发言
(四)反思与前瞻:破解学科困境,锚定发展方向
北京出版版权协会副理事长丁梅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的目的”的精神,指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契合国家政策导向,建议社科大在出版学科建设中聚焦“基础性、全局性、前沿性、前瞻性”领域发力,以学科发展助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图15:北京出版版权协会副理事长丁梅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朱鸿军反思编辑出版学曾遇寒流的原因:知识单薄,重技能轻理论;对接行业窄,仅聚焦纸质出版。他提出,新时期出版学需实施 “大出版” 定位,拓宽产业范围,涵盖网络出版物、元宇宙出版、人工智能出版;同时拥抱 AI 技术,推动学科“变硬”,推进“出版+”战略,将出版学打造为平台型学科,避免重蹈“边缘化”覆辙。

图16: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朱鸿军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出版学科教授段乐川则强调“概念建构是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标识性概念需彰显中国特色,概念建构需遵循“专业逻辑”,确保自洽性与科学性,避免空对空。他建议,我们必须强化理论思维,提倡有思想的出版学术,这需要我们不断对现有的概念假设进行质疑,对概念构成的前提进行诘问。

图17:北京外国语大学出版学科教授段乐川发言
研讨会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登台作总结发言,他代表学院感谢全体专家的深度分享、参会代表的积极参与,并期待中国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开花结果,展望新闻传播学院能做出社科大特色的出版学。

图18: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发言
三、
凝聚共识:
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
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次研讨会通过三个阶段的深入交流,学界业界专家达成多项共识:一是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需立足中国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指导,激活传统出版资源,避免盲从西方理论;二是需强化“产学研”协同,以数字技术为赋能手段,构建“理论――实践――迭代”的良性循环;三是需聚焦人才培养,打造兼具政治素养、专业能力、数字素养的复合型队伍;四是需拓宽国际视野,推动中国出版知识“走出去”。
作为第三批出版学科共建单位与新兴力量,社科大表示将吸收借鉴本次研讨会成果,依托社科院与共建单位资源,在出版学科布局、人才培养、交叉研究上持续发力。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为出版学一级学科发展凝聚了共识,更为推动出版学服务文化强国、出版强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END
撰稿 彭艺涵 刘毅科
摄影 中国传媒大学图片组
编辑 楚颖盈
审核 王凯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