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录暖城温度”――《鄂尔多斯》《阿拉腾甘德尔》创刊45周年读者见面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5年7月18日・呼和浩特)
王占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作家朋友们、读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作为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人,也是长期书写鄂尔多斯生态变迁与人文精神的写作者,能受邀参加《鄂尔多斯》和《阿拉腾甘德尔》两刊创刊45周年的读者见面座谈会,深感荣幸,也倍感亲切。45年,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两本刊物深深扎根于鄂尔多斯高原这片沃土,像两棵坚韧的文学胡杨,栉风沐雨,枝繁叶茂,不仅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更孕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本土文学力量;也如同流淌在鄂尔多斯高原的两股清澈而宏深的泉水,滋养着本土文学的根系,映照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与温暖情怀。
在此,请允许我以一个家乡人和文学创作同仁的身份,向两刊历任编辑和广大新老作者45载耕耘不辍的奋斗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
45年来,《鄂尔多斯》《阿拉腾甘德尔》作为鄂尔多斯乃至内蒙古重要的文学阵地和窗口,其贡献有目共睹:
两刊是“暖城”文脉的忠实记录者。从草原的悠扬牧歌到工业的铿锵脉搏,从黄河岸边的生生不息到毛乌素、库布其沙丘变绿洲的奇迹,从个体命运的沉浮到时代洪流的奔涌,两刊用文学的笔触为我们留存了鄂尔多斯最生动、最深刻、最有温度的历史切片和精神图谱。它们用精准的文字和深厚的情怀,挖掘并深情呈现了鄂尔多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历史积淀、民族风情、百姓日常,以及在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潮中的奋进姿态与人民情感,为这座城市积累了丰厚而鲜活的文学档案,传递着真实而温暖的“暖城温度”,留下了最珍贵的集体记忆。
两刊是本土文学人才的“摇篮”与“灯塔”。 两刊是本土文学人才的“摇篮”与“灯塔”。在45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们培养了肖亦农、张秉义、王建中、肖睿、娜仁高娃、郭雪波、巴・哈斯牧人、阿・布音敖其尔、莫・哈斯巴根、哈斯布拉格等一大批本土作家、诗人,他们在这里发表了处女作、成名作,并走向了全国。刊物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和敏锐的眼光,发现、培养、凝聚本土创作力量,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交流切磋的宝贵平台,为鄂尔多斯文学队伍的壮大和整体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刊是向全国传播鄂尔多斯地域文化的“桥梁”。 两刊立足本土,面向全国及全球,将鄂尔多斯的故事、草原的声音、北疆的风情,通过文学的形式传递给更广阔的读者群,有效提升了鄂尔多斯乃至内蒙古的文化辨识度和影响力。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自治区全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大背景下,鄂尔多斯文学积极融入这一宏大战略,在时代洪流中弄潮领航,在贴近百姓的文学叙事中拥抱时代变革,关注社会热点,用文学的力量传递正能量,激发人们的共鸣与思考,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着文学的智慧与力量。特别是今年5月,“鲁迅文学院鄂尔多斯教学实践点”的正式揭牌,更是将国家级优质文学资源引入本土,为鄂尔多斯文学人才的培养和创作水平的飞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既是对两刊45年成绩的肯定,也赋予了两刊在新时代更崇高的使命。
站在45周年的新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我对两刊未来的发展,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
一是更深融入“北疆文化”品牌建设,提炼“暖城”精神标识。
刊物应更加自觉地服务于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这一自治区战略。编辑团队需具备更强的主题策划能力,引导作者深入挖掘鄂尔多斯在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能源产业转型、乡村振兴实践等方面的独特经验和感人故事。鼓励创作能深刻反映鄂尔多斯人精神特质(如坚韧、开放、创新、包容)的优秀作品,塑造具有时代高度、地域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暖城”人物群像和精神图谱,使之成为“北疆文化”中闪亮的组成部分。
二是强化“人民性”导向,拓展稿源广度与深度。
建议探索设立如“基层之声”、“暖城故事汇”或“黄河岸畔”等栏目,专门刊发来自基层一线、反映普通人生活、情感与奋斗的优质稿件。发现和培养更多“乡土文化能人”,让刊物真正成为人民抒写、抒写人民的平台。
三是联动“鲁院实践点”,加强文艺人才的培养引领
充分利用鲁迅文学院鄂尔多斯教学实践点的资源,将刊物的选题策划、作者培养与鲁院的培训、研讨活动紧密结合。可以设立“鲁院学员作品选登”或与鲁院导师合作开设创作指导专栏,提升本土作者的视野和创作技巧。
四是拥抱新媒体创新传播,提升影响力与覆盖面。
在坚守文学品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融媒体传播路径。利用好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精选刊物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和精准推送(例如,将优秀散文、诗歌配以鄂尔多斯风光图片或音乐制作成有声读物、短视频),吸引更广泛、更年轻的读者群体。
各位同仁,朋友们:文学是时代的号角,是心灵的灯塔。《鄂尔多斯》《阿拉腾甘德尔》这45年的历程,是辉煌的过去,更是充满希望的序章。我相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和市文联的坚强领导下,依托“鲁院实践点”的高端平台,乘着“北疆文化”品牌建设的东风,两刊一定能继续扎根高原沃土,仰望文学星空,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胸怀、更创新的姿态,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培养更多优秀的文学人才,为持续提升“暖城”鄂尔多斯的文化软实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打造更具魅力的“北疆文化”品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祝愿《鄂尔多斯》《阿拉腾甘德尔》越办越好,永葆青春活力!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王占义,鄂尔多斯市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原副社长、主任编辑,生态文学作家,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中国环境报和中国环境记协“地球卫士”智库专家。主要作品有《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第二版、大字本、精华版四个版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精华版”的引进版,共计五个版本)。《万事万物由来大辞典》(英国新经典出版社出版,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引进版权再次出版)、《内蒙古历史上的今天》(新华出版社出版)、《秕谷仓:王占义文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大漠流金:中国库布其精准扶贫纪实》(与杨春风合著、天津科技出版社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沙漠守望者:库布其脱贫振兴之路》(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内蒙古首批生态文学推荐作品、全国首届乡村振兴优秀图书提名作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碳"索绿色未来: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蒙古文)》(国家十四五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近年来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每日电讯报》草地周刊、《中国记者》《中国传媒科技》《中国扶贫》《林业经济》《品读》《草原》《北方经济》《内蒙古日报・北国风光》等重要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