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17876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458亿元,同比增长5.0%。
今年以来,外部冲击影响加大,企业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与此同时,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对我国内外贸协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推动内外贸协同发展,可以通过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商品、服务、要素的高效流动,这对于稳外贸、扩消费、提振信心有重要作用。
从企业角度来看,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为外贸企业经营提质增效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今,在电商平台和商场超市专柜,越来越多贴着“原出口”标签的商品走进国内消费者视野。外贸企业要主动应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就要转变发展思路,调整经营策略,将眼光放在稳定性和灵活性更强的市场上,通过生产要素整合、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物流效率和产业协同水平,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
随着外贸企业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的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品牌价值也会得到提升,这既有助于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也能推动国内外经贸规则对接,促进国内制度创新和内需扩容。可以说,“内外兼修”不仅是外贸企业应对变局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出口转内销”,外贸企业也具备不少优势。长期从事出口的企业,生产水平和产品品质有足够的竞争力。数据显示,去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当中,有8.7万家企业实现了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同比增长了6.3%,内外贸一体化经营的比例达到了17%。不仅如此,我国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国内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都是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坚实后盾,让企业可以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间灵活调配资源,实现“内外兼修”。
不过,内外贸一体化并非一蹴而就。国内市场品牌认可度较低、拓内销成本压力较大、出口转内销过程中国内外制式和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外贸企业,外贸企业适应两个市场仍需时间。
对此,不妨从制度、能力、融合、环境等多方面入手,打通内外循环经络。具体来说,要深化制度型开放,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进一步推进产品检验、计量检定、资质认证等结果互认,做到“内外无别”。完善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与企业协同投入,共建高效物流体系、共享型海外仓及数字化贸易平台,尽快消除渠道壁垒。同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消除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企业转换市场经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稳住阵脚,沉着应对,才能有所作为。把内外贸链条上的每一环都紧“扣”起来,用足“外力”、练好“内功”,企业将更有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走向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天地。(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