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3日消息(记者果君 安)7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第七批新职业,增加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装修管家等17个新职业,新工种增加42个。其中,在“中式烹调师”下增设“烧烤料理师”工种。
而就在近日,《岳阳开放大学与岳阳市烧烤协会产业共建战略协议》举行签约仪式,宣布共建全国首个聚焦烧烤产业的产教融合实体平台“岳阳烧烤研究院”和“岳阳烧烤产业学院”,开办“岳阳烧烤”专业,推动岳阳烧烤产业由传统手艺传承迈向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消息一经发布,引发广泛关注。有网民表示,此举促进了行业标准化,勇于探索。也有声音表示,把食材用好就可以,千万莫搞过度创新,失去特色。
多位职业教育专家认为,开设新专业需要秉持科学、审慎、负责任的态度,要满足区域产业升级需求。同时,要符合学生和家长对个人就业和发展前景的期盼。职业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岳阳烧烤”专业将面向初中毕业生招生
据岳阳发布消息,“岳阳烧烤研究院”由政校协三方合作。岳阳开放大学党委书记乐艳华介绍,“岳阳烧烤产业学院”将面向社会培训烧烤人才,面向从业人员开展学历提升,提高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面向初中毕业失学学生开办“岳阳烧烤”专业,做强做大岳阳烧烤中职教育。
岳阳开放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姜宗福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招生将分三步走:第一步,学校首先将与岳阳市人社局合作,争取300个指标提供创业资金,开展10天强化培训,将理论和实操结合,结业后颁发认证。实操将在烧烤协会的头部门店进行,确保学员掌握“岳阳烧烤标准”;第二步,将面向社会人士开设半年或一年制培训班,计划3年内培养1000人。学费约为民办机构的一半,具体标准还在测算中;第三步,在中职学历教育上,学校将通过向省教育厅申报专业,面向初中毕业生招生,学制三年。其中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实习,每年计划招50至100人,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据悉,此次开设的岳阳烧烤产业学院,在师资力量上,由高校教授与烧烤专家组成――教授负责制定行业标准、规划产业链,专家由从业多年的“顶流”烧烤师担任。在课程设置上,学院将联合烧烤协会开发《岳阳烧烤工艺学》《岳阳烧烤经营管理》等系列定制专业课程,涵盖技术、卫生理论、门店运营及自媒体营销,编制适合烧烤专业的教材,确保学员具备“开店综合素质”。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相关院校、专业的开设,本身是对新职业的有力支撑,在推动新职业的发展、完善标准建立过程当中,通过这些基础建设共同推进新职业健康发展。”
教学大纲将融入技能培训,推动“持证上岗”
岳阳有着“湖南宵夜第一城”的名号,岳阳烧烤更是南方烧烤界口味的标杆之一。在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上,“家乡推荐人”环节,除了推荐名动天下的岳阳楼,还推荐了不少美食,其中就包括岳阳烧烤。
针对新增的“烧烤料理师”工种,岳阳市烧烤行业协会会长孟引帅表示,教学大纲将融入相关技能培训,推动“持证上岗”。
“持证上岗”同“街头拜师学艺”相比较,哪个更有含金量?
岳阳烧烤历史悠久,但面临没有行业标准、人才断层、管理粗放等问题。孟引帅表示:“从业者平均学历多为初中毕业,素质参差不齐。协会今年3月成立后,与校方合作推进产业升级计划。对于学校的教学、课程、专业安排等,如何平衡服务地方经济与前瞻性布局新兴产业,是双方合作的一项重点工作。”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左浩以所在学校为例,对记者表示,学校以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为目标,对“实操能力”与“知识体系”有着明确的定位:扎实的知识体系是理解技术原理、支撑技术创新的基础;精湛的实操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二者缺一不可。两者是人才培养的“一体两翼”。实操是“根”,知识是“魂”。没有知识的技能是“花架子”,没有技能的知识是“纸上谈兵”。
开设新专业应瞄准地区产业企业需求
事实上,在“岳阳烧烤产业学院”开办前,小龙虾学院、螺蛳粉学院、牛肉面大学、辣条专业班等一系列特色专业都曾引发热议。如何以市场为导向,跟着需求走,实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也是近年来职业教育从业者们思考与实践的方向。
开设新专业对学校而言不能盲目跟风,需要秉持科学、审慎、负责任的态度。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临空经济管理学院教师马媛媛告诉记者,要按照教育规律,基于多维度需求信号进行系统研判。产业缺什么人?企业要什么人?政策定什么方向?通过这三个主要信号,进行研判后才能做出下一步决定。职业教育需要“俯身研究灶台学问,抬头对接产业未来”。通过“政校企行”协同、标准引领、文化赋能,新专业完全能实现“教学-就业-创业”闭环,培育“有技术、懂管理、能创新”的生力军。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张连绪强调,职业教育类专业的开设要依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政策文件要求,要满足区域产业升级需求。随着技术进步,许多传统岗位被替代,同时催生了许多新职业,校方要针对企业岗位的变化,设置新专业,调减老专业。同时,要符合学生和家长对个人就业和发展前景的期盼等。例如,分析近三年高考志愿热度、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企业需求调查来对专业进行调整。
职业教育需跳出“就业即终点”的思维
面对技术迭代、社会需求更替等问题,职业院校如何确保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发展,保障毕业生就业?
张连绪建议,学校应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每年毕业典礼后,对专业进行分析评估,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进行优化或淘汰。采取“立足当下,适度超前”的策略。聚焦重点产业,确保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在前瞻性布局新兴产业方面,课程建设重点关注未来3至5年产业发展趋势,专业发展要关注5至10年的技术发展趋势。以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具体来说,一是校企共建课程,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将企业最新案例纳入教学;二是建立模块化教学课程结构,将课程拆分为多个模块,既便于快速更新,也有利于“微专业”纳入和教学;三是深化“专业教师下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师资培养机制,保障最新的技术能够快速融入教学;四是建立开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拿来”并用,让学生能够接受到全国高职院校建设的精品课程的教学。
左浩表示:“可持续性评估是全周期、多维度、动态化的过程,核心在于验证学校是否具备持续培养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以及专业自身适应产业发展、获取必要资源的能力。”
储朝晖强调,职业教育需要跳出“就业即终点”的思维。“职业教育不等同于就业教育,而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所以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当中要面向就业市场,但是不为市场,最关键是要有真正技艺与思考,有了这个就不用担心就业了。”储朝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