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8日消息(记者白德彰)7月下旬以来,北方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河北易县累计雨量达464.6毫米,内蒙古呼和浩特四天降雨超常年半年总量。北京门头沟、密云等地出现超90毫米的特大小时雨强,怀柔东峪单小时降雨95.3毫米。气象专家分析认为,本次强降雨系副高与地形叠加导致,同时冷暖空气交汇加剧了雨势。
暴雨引发海河流域滦河发生2025年1号洪水,潘家口水库入库流量达2270立方米每秒,列历史最晚编号洪水第三位。目前,针对北方强降雨及汛情,多部门正全力应对。
四天降雨超常年半年量,多地雨强破历史极值
“河北这次的降水过程,部分区域具有极端性。有四个站日最大降水量超过了历史极值。有两个站最大的小时雨强超过了历史极值,有三个站的过程累积降水量,超过常年夏季累积的降水量。”7月27日,河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丽华介绍,7月23日至27日,保定易县龙家铺站累计雨量达464.6毫米,阜平县单小时最大雨强达115.4毫米。
极端强降水并非仅限于河北一地,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监测评价室工程师杨司琪介绍,呼和浩特四天降水占全年降水量66%,相当于常年半年以上的雨量。7月23日至26日,自治区9旗县32个气象站累计雨量超250毫米,其中呼和浩特红山口站达355.9毫米,通辽库伦旗出现106.6毫米的极端小时雨强。乌兰察布等4个盟市7月降水量创1959年以来新高。
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石洞子村村口路段正在抢修(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北京的降雨同样极端,7月26日夜间,怀柔东峪1小时降雨95.3毫米,密云黄土梁6小时降雨315.3毫米;27日17时至18时,门头沟刘家峪1小时降雨62.1毫米,已经超过“1小时60毫米即属极端”的标准。
副高与地形叠加致灾,冷暖交汇加剧雨势
针对此次极端降雨成因,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分析三种因素:首先是夏季风充足的水汽输送,为降雨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条件;同时,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北侧,热量充足有利于不稳定大气层结形成,进而导致强对流暴雨发生的区域;也是西风带天气系统可以影响到的地方,在西风带冷空气的影响下,冷暖交汇与暖区对流共同加剧了降水的强度、扩大了降水的范围;此外,太行山等山脉的地形抬升作用,也会提高水汽上升冷凝成雨的效率,甚至触发强对流积雨云,加剧局地降水的极端性。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雷蕾介绍,此次极端强降雨发生在当地北部山区,主要由于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在山前的抬升作用,不断触发雨团,而同时高空又是西南风,雨团就会不断沿着西南气流向东北方向移动,造成“列车效应”。“后向不断触发,沿着山前位置向东北移动,影响就会源源不断,造成极端强降水。”
未来48小时降水量预报图(央广网发 图源中央气象台)
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三天,陕西北部、山西中北部、京津冀、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以及福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东部、台湾岛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单点有特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滦河出现编号洪水,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
7月27日4时30分,滦河潘家口水库入库流量达2270立方米每秒,编号为“滦河2025年第1号洪水”,系1998年有统计以来全国大江大河第三晚的编号洪水。
此外,受连日降雨影响,从26日8时到27日16时,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云南、新疆等地31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最大超警幅度从0.05米~3.48米。潮白河的两源潮河、白河,永定河上游支流南洋河等10条河流,发生了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水利部针对北京市已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并派出专家组赴洪水的防御一线协助指导。
记者7月28日从应急管理部获悉,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针对河北省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赴灾区实地查看灾情,指导和协助地方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灾害救助工作。
气象部门提醒公众,近期北方地区降雨频繁,强对流天气风险高。请密切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预警和预报信息,特别是暴雨、雷暴大风、冰雹等预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