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过后十天,跟着怀柔琉璃庙镇的村民回家

新浪国内新闻 2025-08-06 02:08:37
洪水过后十天,跟着怀柔琉璃庙镇的村民回家

10天,26公里,一场洪水,把村庄和安置点分隔在两端。

8月5日,怀柔城区一处安置点,停了一排大巴车,车旁排着长长的队,68岁的黄学生紧了紧身上的双肩包,妻子马继芹手里拎着一个手提的大编织袋。

安置在这里的琉璃庙镇柏查子村村民们,就要回家了。这也是怀柔区第一批回村的转移村民。新京报记者跟随返回村庄的村民们,一起走上山路,一起重归家园。

天之前,村民们连夜转移

5日中午12点开始,陆陆续续有村民收拾好行李,等在安置点楼门口。距离转移出山过去了10天,没有人回去过,尽管每天都有消息传来,尽管知道救援队伍一直在村里清理淤泥、整修道路,但仍然想亲眼看看那个洪水中离开的家。

笼子里的鸡鸭,院子里的狗,地里的庄稼,园子里的菜,还有冰箱里没吃完的食物,生活了一辈子的家,每一个角落里的东西,马继芹都记得清清楚楚,只是不知道如今怎样了。

7月27日,琉璃庙镇全镇4000多人转移到城区的安置点,许多人空着手,只身从家里离开。

27日晚上9点左右,村干部们敲响了黄学生家的大门,通知他们转移,门前巷道的水,已经没过了脚踝。这是他第二次转移,头一天晚上,洪水进入家里时,也是村干部通知转移,那时候大门已经打不开了,他和妻子从梯子上翻出墙,到了附近的安置点。这一次,他们全村转移出山区,到城区的安置点。

整个柏查子村,所有暴雨前住在村里的人,都经历了同样的大转移。57岁的何树芳,门前有一条斜坡,转移时,洪水冲上了斜坡,邻居家的院墙比较低,有一半淹没在水中,家里还有鸡和狗,一院子正在生长的蔬菜和玉米。

10天之后,站在安置点的院子里排队,何树芳和邻居们聊起田里的玉米和蔬菜,聊起门前的狗和鸡。26公里的山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有些长了。

回家之前,许多人多了行李

转移时,大部分人都没有带行李,除了手机,有的人连充电线都没带。安置点准备了一切,水和食物、床和铺盖,一应洗漱用品,还有医疗点、心理咨询点等,一位93岁的老人,和他的轮椅一起被抬下山,也在安置点住了10天。

回村的车队里,有专门的救护车,并有随车医生陪同,让这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安全回到村里。

许多人多了些行李,里面装着安置点发的各种生活物资,还有没喝完的水,没吃完的水果。

黄学生夫妻俩,多了两个包,除了安置点发的物资,还有孩子们送来的衣服、水果等。两个孩子都在城区,转移之后,经常会买来各种东西。黄学生每次都告诉他们不用买,衣服不用太多,安置点发的水果也吃不完,但孩子们总是不听,短短10天,就攒了一大一小两包。

柏查子村常住人口有100多人,暴雨来临之前,有人投奔了城里的亲友,有人自己开车下山。最终,集体转移,剩余大部分入驻到安置点。

8月5日,在进行整体研判后,柏查子村初步恢复了居住条件,水、电、网、路等全通,全村人可以回村居住了。除了入驻安置点的村民,还有许多人自行回村,共计150余人在这一天回家。

重回家园,领取了物资蔬菜

柏查子村位于琉璃庙镇南部,距离城区的安置点,有26公里左右的山路。

六辆中巴,一辆救护车,载着村民们踏上回家的路。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兰一直在打电话,确认前方的道路,和前后车联系。在安置点,她和另外一位村干部也住了10天,负责这里所有村民的服务问题。回村后,她的工作会变得更多。    

车队接近柏查子村的时候,路开始变得难走起来了。水毁严重的道路,虽然已经打通,但短短10天间,难以恢复以往的平整和畅通。路边的河道,却比以往宽了很多,洪水退后,留下大片泥沙和倒伏在泥沙中的玉米。

柏查子村文化中心门前,是车队的目的地,这里是村庄的中心,也是村民们日常活动的地方。

和村民们一起到达的,还有来自怀柔区的许多保障队伍,水务、电力、房屋检测、安全检查、消杀、应急、保安,负责整个村庄回归的一切基础工作。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物资,有清洁的水、有米面粮油,还有各色蔬菜。这些由怀柔区政府筹备发放的物资,是回村的村民们安居的第一批资源。比如清洁的水,虽然自来水已经通了,但管理部门依然建议村民暂不饮用,只用作生活用水,饮用和做饭的水由水务部门用水车送进山里。

小巷子里清理出了通行的道路,但仍有小部分淤泥还在清理,只是不再影响出行。打开大门,黄学生和妻子,在离开10天之后,第一次回到了家里。

院子里并不脏,27日,转移之前的那个白天,他和妻子收拾了整整一天。一块小菜地中,淤泥覆盖部分,还留着洪水进入家里的痕迹,一个塑料桶里,装满了没来得及倒出去的淤泥。

炊烟再起,做一顿家里的饭

从进入家门口开始,何树芳就没停下手里的活儿。门口的一个铁笼子里,住着一只金毛,菜地的一角,一间小小鸡舍中,养着20多只鸡。在安置点的10天,村里的第一书记雷博学一直拜托救援队伍照顾所有村民家里的畜禽。检查了一遍,鸡和狗都安然无恙,只是门口邻近道路的一排玉米倒了,架子上的豆角,长成了黄色,几个菜葫芦也都还在,只有一个有点儿烂了。

在门外倒伏的玉米秆上,何树芳掰了几个嫩玉米,打开电磁炉,煮了一锅,不一会儿,就有玉米的香甜味儿飘出了厨房。

下午的村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热闹和忙乱,清理队伍不时走过一条条小巷子,村民们带着水桶打水,在物资车前领各种物资。

村党支部书记薄振林打开村里的广播,大喇叭里传出了他的声音。他准备了一个广播稿,写满了各种注意事项,卫生要仔细打扫,冰箱里的剩菜赶紧倒掉,千万别舍不得,政府发的各种物资尽快来领,注意检查电路水管……广播稿有两三页,每念几句,他总会忘了要看稿,却比念稿更顺畅。

雷博学一直站在文化中心前的路边,协调村里所有情况,回答村民的问题,对接各种需求,不时还要去村民家里解决问题。每次都是一路小跑去,再跑回来。张兰的电话还是接连不断,她进入一个个村民家里,询问家里的情况,看看有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叮嘱检查家里的各种设备……

黄学生领回了米面油等各种物资,又把两个矿泉水桶清空,去村口打了干净的水,桶里的水还是10天前的,已经不能用了。妻子马继芹清理了冰箱,院子里的小菜园里,有一株黄瓜,几根黄瓜有手腕粗,新的小黄瓜都不长了,摘了黄瓜,虽然老了,但也有不同的风味,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新结的瓜继续长。

傍晚,救援队伍还在清理,打扫了一下午的村民,开始准备晚饭。在安置点,饭由政府统一提供,免费,丰富,口味不错,还有餐后水果,但在家里做一顿晚饭,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让他们更安心。

这个洪水之后的村庄,道路上还有堆积的泥沙,农田里还有倒伏的庄稼,村庄正在慢慢恢复和重建。但至少,在这个黄昏,村里会重新升起一缕缕炊烟。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实习生 谭凯瑶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