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的底色,是人民群众最具普遍意义的美好生活需要。“十四五”时期,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31.9%,基本医保覆盖居民超过13亿,卫生健康服务的能力水平、可及性、公平性得到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持续改善。
来自云南曲靖的心脏病患者陈慧,一年半前在云南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今天,她来复查。2022年底,陈慧因为一场感冒发烧导致晕倒,医生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和肺炎。随后,她转院至离家100公里云南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行治疗。云南阜外医院是首批投入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合作共建,2017年投入使用。在这里,陈慧一次又一次被医护人员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助理 王小她一年的时间住了8次院,病情反复,行走也困难,晚上也躺不平,也睡不着觉。心脏病到了晚期,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心脏移植。
患者 陈慧:当时我听到心脏移植,整个人都是崩溃的,因为心脏移植在我看来就是下达了死亡通知书。
陈慧当时非常焦虑,在云南手术能行吗?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如果去北京得花多少钱?自己的身体能撑得住吗?无数个问号压得她透不过气来。在云南阜外医院治疗一年多,这里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让她最终决定留在云南手术。
在家人和医生的支持下,陈慧加入了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等待供心,并持续开展抗心衰治疗。经过50天的等待,2024年2月4日,陈慧顺利进行了心脏移植,这是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第3例心脏移植手术。
王小⑹浅禄鄣闹鞯兑缴2021年带着从医30年的学术成果和临床积累由北京来到云南,他也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第一个正式调动到云南省阜外医院工作的心外科医生,多年来,他和同事们努力的目标始终没变,就是力争做到云南阜外医院和北京阜外医院同质化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 潘湘斌:不仅我们的装备跟北京阜外医院一样,还有管理制度,包括信息化系统,还有最关键的是人,再好的制度最后都要靠人,我们不仅做手术的大夫,包括很多护士、技术骨干在云南阜外医院开业之前,他们已经在阜外医院训练了1到2年。正是有这样扎实的工作,我们才有底气在云南阜外医院提供跟北京阜外医院一样的医疗服务。
陈慧术后恢复得很好,已经回到了她热爱的讲台上。之前担心的手术费用在医保报销后,个人花费10万元左右,也在承受范围之内。
按照“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目标,“十四五”时期,国家一直在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目前,在全国已设置13个类别26个国家医学中心,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许许多多像陈慧这样的患者从中受益。从今年开始,全国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开展医疗巡回服务,有望实现所有医疗卫生资源薄弱县全覆盖。
截至2024年底,超过90%的居民15分钟内能到达最近的医疗服务点,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09万所,卫生人员达到1578万人,每千人口医疗资源差距逐步缩小,基层医疗服务占全国诊疗人次比例呈上升趋势。
早上7点,安徽省金寨县燕子河镇中心卫生院血透中心门口,第一批血透的患者已经准备就绪。胡德田今年64岁,患肾衰竭17年,之前一直在六安市人民医院进行血透。
以前,金寨县燕子河镇中心卫生院是一家一级医疗机构,根本无法承担血透这样的治疗,甚至一些基本的门诊手术都难以完成。2019年,全国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改革,金寨县被确定为全国改革试点县。
根据群众需求,县域医共体内实行逐级转诊模式,通过双向转诊,县牵头医院门诊量和住院量均下降10%以上,基层诊疗量上升20%以上。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副司长 陈凯:医共体建设发展,出发点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服务,本质是推动县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人员下沉基层,来推动服务和管理一体化,进而打造优质高效的体系,来更好地保障群众获得安全有效、系统连续的服务。
现在全国2199个县区开展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覆盖了基本所有的县和县级市。2024年,全国双向转诊的医疗人次数达到3600万,比2020年增加了46%,群众上下转诊更加便利。此外,医疗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全国8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5500多家医院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互联网医院发展到3756所,2024年开展的诊疗人次达1.3亿。“十四五”时期,我国卫生健康服务的能力水平、可及性、公平性得到持续改善和提升。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司长 杨建立:通过改革加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老百姓常见病多发病,让他在家门口基本上得到解决,让他晚出并发症,控制好血糖、血压,把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知识传递给老百姓,让老百姓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责任人,落实好预防为主。目前,全国人均期望寿命已经达到79岁。
“十四五”期间,我国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面向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聚焦“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动健康老龄化,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让“夕阳”更暖、让“朝阳”更艳。
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如今已超过3亿,目前各地都在努力探索,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底,全国设有1个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和6个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超6000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有老年医学科,超九成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有老年人“绿色通道”。
同时,我国努力提升儿科服务能力,8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儿童常见病诊疗服务,2024年底儿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4.39万人,比2020年增加近50%。此外,我国针对0至6岁儿童开展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2024年覆盖率已达95.4%。
“十四五”时期,公共卫生防护网更牢:传染病监测系统覆盖全国8.4万家医疗机构、2.8万家发热门诊和1041家哨点医院,29个省份建成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所有省级和90%以上市级疾控中心具备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能力。建成25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
生育支持政策更惠民:2024年,全国托位数达到573.7万个,比“十三五”末提高126%,今年出台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截至9月10日,全国已提交超2400万条申报信息,占目标人群的80%左右。
看中医更方便:2024年全国中医类总诊疗人次较“十三五”末增长60%,县办中医医疗机构覆盖率已达到96%,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约90%开设了中医临床科室。
“十四五”期间,从医疗服务的便捷度到全民健康的硬指标,都实现了肉眼可见的提升。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让东中西部的医疗资源差距不断缩小;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专家的医疗服务;守护“一老一小”,更是托起稳稳的幸福。此外,医药卫生领域科研创新也取得了很多突破,让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国产药物和医疗设备。相信下一步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全民的健康水平还将持续提升,健康公平性也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编辑丨廉佳 陈坚
摄像丨阮红宇 陈政
剪辑丨赵云龙
策划丨牟宗勇 余仁山 牛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