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国内 / 正文

校馆弦歌丨革命的薪火,何以点燃青春的热血――体悟大学校园中的红色传承

央广国内 2025-09-22 19:57:05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题:革命的薪火,何以点燃青春的热血――体悟大学校园中的红色传承

  新华社记者

  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北大红楼,前来参观研学的学生络绎不绝。

  秋日暖阳透过红木窗框,洒落红楼内。李大钊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陈独秀工作过的文科学长室……行走其间,可以真切感受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留下的印记。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之际,位于这里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面向不同学段学生,精心策划了“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

  面向大学新生的第一课,通过“现场参观+专家授课”模式开展。北大红楼“觉醒年代”研学行项目“新青年”志愿者带队,向大学新生讲解文物与史料背后的故事;北大教授王奇生等专家以“北大红楼正青春”等为主题开讲,启迪青年学子勇担时代使命。

  对小学生而言,红色教育重在感知和启发。

  为此,纪念馆以“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主题,通过故事化、互动化的方式,追寻李大钊等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让红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拂去历史的烟尘,踏出书本的世界,此次北大红楼之旅让那段壮阔历史得以鲜活再现。”来自北京大学法学院的2025级本科生黎子墨参加活动后感慨万千,“这次研学经历,让信念的火种长存我们心中。”

  救国、兴国、强国,岁月奔涌,山河巨变,激荡在青年心中的爱国之志始终不渝。

  湖南长沙,湘江之滨,岳麓之南,有着“千年学府、百年师范”之称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坐落于此。

  近代以来,一大批进步青年在此立下报国之志,投身时代洪流,一时群星璀璨。

  如今的校园内,大礼堂、八班教室、工人夜校……一处处红色旧址,见证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峥嵘岁月,也砥砺着当代青年在民族复兴大道上不负韶华。

  为了让先辈的奋斗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共同打造了“第一师范”大思政课堂,通过沉浸式互动和隔空对话形式,让当代学子体验百年前一师开学典礼、修身课堂、寝室讨论会等活动,真切感悟革命先辈成长历程。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们将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大思政课堂上,学生们的铿锵话语在校园内久久回荡。

  一座座红色地标,铭刻着革命先辈的热血奉献;一封封红色家书,述说着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里,8万余封家书,是中华民族跨越时空血脉传承的生动见证。

  “每一封家书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真实的历史。”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说。

  馆藏中,抗战家书尤为珍贵。它们记录了民族危亡之际,无数年轻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这些写于戎马倥偬的文字,言简意赅、平淡无华,字里行间却蕴含家国情怀。”家书捐赠人吴翔说,父亲吴宝光写自抗美援朝战争前线的战地家书,流淌着为国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是陪伴自己一生的精神财富。

  如今,家书文化以新的形式焕发活力。就在不到一个月前,中国人民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现场,抗日英雄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带来“开学第一课”,重温家书中的抗战精神。

  “不止是心灵的震颤,更是精神的洗礼。”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4级博士生、家书博物馆讲解志愿者沈明辉说,这种创新传承,让家书不再是静止的展品,更是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