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使用图片来源:CFP
央广网北京9月23日消息(记者 冯仪)“班上同学好多人都有学习机,要不要给孩子配一个?”最近,李女士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求助。她才读一年级的孩子,真的需要一台学习机吗?
李女士的困惑并非个例。开学季到来,AI学习机正成为许多家长购物清单上的热门选项。据智研咨询2025年披露的数据,随着AI学习机被纳入“国补”目录,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显著降低,进一步刺激了市场需求。2024年,中国AI学习机市场全渠道销量达592.3万台,同比增长25.5%;销售额达190.6亿元,同比增长37.6%。未来,AI学习机的销售额有望突破千亿大关。
AI作文批改、智能组卷
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逐年提升
社交媒体上,家长对是否该购入学习机意见不一。“辅导作业气得我直拍桌。”“学习机总比普通平板好,内容更可控。”“看屏幕时间长了,视力怎么办?”“价格不便宜,宣传的这么多功能到底孩子用了有没有效果?”“过早开始用学习机,我担心会影响孩子独立思考。”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智能学习机市场趋势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不少教培机构从线下转向线上,教育智能硬件有效填补了校外辅导减少所释放的市场空白。2025年,中国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125亿元。
图源:艾媒咨询
央广网记者走访北京市丰台区多家学习机门店发现,目前市面在售主要机型价格介于2000元至10000元之间,大多数产品都标明具备AI辅助学习功能。
“学习机每年大概更新2-3款,新款基本都带AI工具。”作业帮门店销售人员介绍,“常用功能包括AI对话、作文批改、知识点分析等,部分机型还支持作业拍照修改。”
以科大讯飞的一款AI学习机为例,其目前提供的学习工具包括:AI作文批改、AI智能组卷、AI仿真实验、AI作业过滤等。
学习机中搭载AI大模型(央广网记者冯仪摄)
央广网记者注意到,好未来、科大讯飞、步步高等品牌的学习机均已搭载自研或合作大模型,如“九章大模型”“星火认知大模型”和“Deepseek X AI老师”等。
科大讯飞教育事业群相关负责人介绍,AI大模型应用在教育领域,一方面可以通过习题测试,“诊断”出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并推荐练习题。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帮助老师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提升课堂效率。
学习机到底是不是“智商税”?有家长表示,AI解题功能比自己辅导孩子作业更有效。“以前陪孩子学习总要全程盯着,还忍不住发火,现在孩子可以自己拍照批改。”“学情诊断功能可以几秒出报告,孩子哪个知识点掌握不到位,精准巩固。”然而,据媒体报道,也有家长购买学习机之后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学习机中的“一对一辅导”和“伴学自习室”功能,实际体验和销售宣传的完全不一样。所谓的名师一对一辅导,就是录播课;伴学自习室一次时长2小时,没啥互动,孩子最多坚持半小时到一小时,最后还是得家长陪着。
从硬件到多元场景
谁在竞争千亿市场?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学习平板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学习平板市场出货量为154万台,同比增长44.6%。作业帮、科大讯飞、学而思、步步高、小猿位列市场出货量前五,市场份额共计82.3%。
近年来,多家教育、科技企业纷纷发布教育垂类大模型或智能硬件产品。除了学习机,AI原生APP也借助实时互动与反馈优化学习体验,成为新的增长点。
制表:央广网记者冯仪
2025年上半年,A股教育类上市公司中,科大讯飞、学大教育、视源股份等营收位居前列。高途、好未来、尚德机构等教育类上市公司则在中期报告中明确将“教育+AI”作为新增长曲线。
据悉,2025年,高途提出“All with AI,Always AI(AI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战略,通过将AI技术深度融合于教学、教研及服务全流程,将传统的“双师模式”全面升级为“名师主讲+二讲服务+AI伴学”的“三师模式”。高途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向东表示:“在稳固核心业务增长的同时,我们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服务模式优化、产品创新及组织力提升,构建清晰的增长路径和可持续的发展优势。”
根据好未来教育公布的其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2026财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务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净收入从上年同期的4.14亿美元上升到5.75亿美元;经营利润为1434.6万美元,而上年同期经营亏损1733万美元。好未来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彭壮壮表示:“在本季度,我们的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主要得益于我们学习服务和AI驱动的智能硬件业务的稳步增长。这反映了我们对提供高质量学习体验和促进核心业务长期发展的承诺。新推出的P4、T4和S4智能硬件帮助我们的产品触达到了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科大讯飞上述负责人向央广网记者介绍,大模型技术和教育融合还体现在更多场景中。例如,在课堂上,AI黑板可自动识别手绘图形,支持旋转、切割、截面提取及动态展示,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象视觉;在心理健康方面,通过大量脱敏心理对话案例等数据训练,打造AI心理伙伴;体育教育中,可以通过视频与传感器采集多维数据,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
算法偏见、信息误差
AI+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
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前瞻布局,推动大模型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再次强调,要促进“人工智能+”在产业发展与消费提质中的作用。
“教育生态的塑造需要政府与市场多方推进、校内校外协同发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育国际化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曲一帆研究员指出,“很多学校应用的产品,都源于前期市场端to C业务的探索。只有真正读懂学生、服务学生,才能符合教与学的真实需求。”
2025年5月发布的《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也提出,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要发挥社会责任与技术优势,提供适应教育需求的智能工具,并加强网络与数据安全管理。
曲一帆强调,市场中的AI产品需进行分龄分级指导,“企业应负责任地设计产品,吻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与心理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互联网协会2025年发布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研究报告》指出,这些挑战包括算法偏见、信息误差、产品成熟度不足、师生依赖加剧、数据安全与隐私风险,以及偏远地区“数字鸿沟”可能扩大等问题。
“AI使用中的问题,不是单纯的学习机或市场问题,而是如何在推进中扬长避短、筑牢底线的问题,”曲一帆表示,“不能因噎废食,应通过不断完善功能与监管,引导教师和学生科学、合理使用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