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央广独家 / 正文

做客央广网 | 中国工艺美术馆党委书记王晨阳:让非遗之韵绽放光彩、让中国之美深入人心

央广独家 2025-10-14 10:00:25

央广网北京10月14日消息(记者 宋雪)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让文化根脉流向未来。2022年开馆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仅历经三年时光便成为城市文化版图中亮眼的新坐标。打开社交平台搜索,大量网友盛赞中国工美馆是“国家级审美”“宝藏博物馆”。本期《做客央广网》栏目,特别邀请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探寻这座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文博场馆,如何以独特的展陈与叙事,让非遗之韵绽放光彩、让中国之美深入人心。

“传承与创新,匠心与奉献,平凡与超越,使命与需求”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收藏展示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自2022年开馆以来,馆方已策划举办近70个高品质展览,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众视野。截至2025年9月10日,中国工美馆今年的接待人数已达124万人次,超越了2024年全年123万的总量。

“无论是‘宝藏’还是‘国家级审美’,都是用作品说话。”王晨阳表示,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工美馆的使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融合当下的创新表达,让展览更有层次,也能被广大观众接受。

“馆里展示的作品很多来自普通的非遗传承人,比如剪纸、麦秆画等,但无论什么材质都能体现出匠心的表达。审美是从劳动者点点滴滴一刀一刻体现出来的,这也是我们选择作品的标准之一。”王晨阳认为,这些普通人的创作集中在一起,呈现出中华民族不断超越、凝聚向上的精神力量,观众看到后感到亲切,引起共鸣,从而以小见大,激发家国情怀。

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国家级场馆理应践行国家使命、彰显责任担当,助力当下文化力量的呈现与传播。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工美馆迅速响应举办了“过年――春节主题展”,通过500余件(套)展品、150余项与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深入挖掘春节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蕴,串联起中国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春节习俗,形成了现象级的传播效应。

“传承与创新,匠心与奉献,平凡与超越,使命与需求这4个方面,来自于中国工美馆的实践。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也希望广大观众能提出更多的意见建议,我们想把这个馆办得更好。”王晨阳说。

博物馆很“热”,博物馆也很“卷”

近年来,博物馆热潮兴起,特别在节假日,一些热门场馆甚至“一票难求”。在王晨阳看来,“博物馆热”并非偶然,它是国家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增长以及博物馆自身创新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社会层面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在精神文化领域获得滋养,而博物馆作为承载历史记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恰好满足了大众对了解民族根脉、感受文明魅力的需求。同时,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而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沉浸式体验等创新方式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逛博物馆”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这种热潮不仅体现了公众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更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博物馆很‘热’也很‘卷’,因为大家都想方设法用各种各样的展示方式、讲述方式,包括数字化的手段去吸引观众。”王晨阳介绍,“中国工美馆的另一个名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中国独有的馆的形态。一个传承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载体,尊重所有的馆藏品是中国工美馆最基本的理念。无论是一张剪纸,还是一个巨大的翡翠,都是人民群众的创造。”王晨阳希望中国工美馆能够成为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与观众交流的平台,让广大观众切切实实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做客央广网  |  中国工艺美术馆党委书记王晨阳:让非遗之韵绽放光彩、让中国之美深入人心

“十四五”期间,我国非遗事业发展成就显著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认识与接纳,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经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制定,我国自上而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日益健全。已初步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

“‘十四五’期间,中国的非遗发展迈出了一大步。其中,非遗馆的建设,是十四五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成果。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些馆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王晨阳认为,非遗馆体系的建设实际上是非遗领域的阵地建设。在“十五五”阶段,随着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持续推进,同时结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关内容,我国非遗保护将呈现出更为整体性、系统性的发展态势。

非遗融入当下生活传统技艺也能“变现”

非遗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老物件”,而是深深扎根于生活的“活文化”。非遗保护,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关乎现代社会的滋养与启迪。

“如何找到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的连接点?那就是让非遗融入当下生活。我们坚持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还要推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晨阳介绍,非遗保护要通过活化让技艺“变现”,带动老百姓增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展厅和走廊会设置搭配展览主题的非遗工坊,比如剪纸工坊,河北丰宁有个剪纸传承人,带着村里几十位妇女成立工坊,她们的剪纸作品不仅在国内热销,还通过交流活动销往国外,这些都是非遗保护在民生领域最直接的体现。

做客央广网  |  中国工艺美术馆党委书记王晨阳:让非遗之韵绽放光彩、让中国之美深入人心

“贫困地区的留守妇女通过自己的手艺制作绣片、剪纸、蜡染,真真正正获得了可观的收入。我们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有很多贫困村因此实现了脱贫。也有很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都体现了非遗在人民群众中的作用。”王晨阳举例,很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从事非遗相关工作,跟随长辈系统性学习濒临失传的技艺,获得了超越职业本身的满足感,而网络销售的普及,更为这份事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种“传统技艺+现代渠道”的模式,不仅让他们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证明了非遗的市场价值,更反过来让更多年轻人看到“非遗创业”的可能性。

非遗保护就像一条纽带,一头连着历史文脉,一头连着百姓生活。它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让老百姓在衣食住行、精神文化等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这正是坚持非遗保护的意义所在。

“中国的非遗保护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社会影响,希望我们的经验能够被世界看到。”王晨阳认为,“十五五”期间文明交流互鉴将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他希望以非遗技艺等文化载体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展现传统技艺中蕴含的东方智慧,也要传递当代创新赋予的文化活力,让文化成为国际社会相互感知、增进友谊的鲜活载体,从而持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