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漠视公共安全的行为,理应受到法律严惩。但更值得深思的是:如此大规模的违法工程,为何要等到楼体开裂才被发现?
近日,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一业主私挖近300平方米地下室,导致该楼32户房屋开裂”引发广泛关注,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
私挖地下室致整栋楼32户房屋开裂
据报道,事发小区为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景秀蓝湾小区。业主包女士称8月份发现该业主私挖地下室,至今未得到妥善解决。包女士家住顶楼9楼,家中墙面出现横向、纵向乃至八字形裂缝,窗台大理石断裂渗水。
业主包女士称,没有经过任何部门批准挖这个地下室。他们是白天用挖机在里面挖,下半夜偷偷把一车车土往外面运。施工期间全部用3米多高的围栏围起来,工人进去施工门就锁起来,出来之后也是锁起来的,所以业主很难发现。还没有回填的时候,给了10天的安置费。但是这个钱是私挖地下室的老板出的,每人每天150块钱,10天之后就没有了。
该楼栋业主出示的鉴定报告显示,楼栋安全性等级综合评定为Cu级。
小区物业法人代表秦先生回应称,物业没有执法权,无法制止,相关部门已在开展后续工作。
地基是楼房的“生命线”,直接决定整栋楼的安全稳固。为一己私利私挖300平方米地下室,最终导致楼体开裂,严重威胁数十户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这种漠视公共安全的行为,理应受到法律严惩。
官方通报:业主已被逮捕
10月14日,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
7月3日,景秀蓝湾小区业主黄某松未经报备许可,违规在其购买的门面房开挖地下室。涉案业主黄某松已于8月21日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9月19日被执行逮捕。
9月1日,房屋基础加固工程完成,并通过县住建局组织的验收。截至目前,房屋结构安全各项监测数据均在正常值范围之内。此前报道>>
目前涉事人黄某松已被逮捕,这正是其违法行径应付出的代价。但更值得深思的是:如此大规模的违法工程,为何要等到楼体开裂才被发现?显然,社区、物业及监管部门的日常管理存在盲区,对违法行为的警惕性严重不足。整栋楼并非个人私有财产,装修更不能随心所欲。任何涉及承重结构的改动,都绝非“自家的事”,必须依法报批。
“私挖地下室”时有发生
《看丹观察》梳理发现,此前也发生过多起类似“私挖地下室”事件。
【业主私挖64平方米地下室获刑】
2025年年初,上海一名业主因私挖地下室遭受刑事处罚。据悉,业主季某在上海拥有一套281平方米的住宅,2023年6月开始装修。然而,邻居家陆续出现裂缝,执法人员上门调查发现季某私自挖了64平方米地下室,深度2.8米。经检测,房屋承重结构被严重破坏,10人被紧急转移。
而季某并非初犯,2020年,他因在另一处门面房内私自开挖地下室被行政罚款两万元。季某犯危险作业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执行。转移群众、检测修复、墙体重建等100万元费用,由季某承担。
【业主私挖地下室致地下车库被淹】
2024年8月,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交付不久的绿地健康城小区地下车库被淹,业主们称是一户别墅业主私挖地下室所致。该小区一名业主告诉记者,小区三期今年陆续交付使用,入住率较低,不少业主的房子正处于装修阶段。一开始大家并未注意到地下车库被淹的事,直到有业主将相关视频发布在业主群里,其他业主才纷纷知晓,是一户业主私挖地下室导致的。
律师:物业或存在管理缺位
安徽达安律师事务所律师凌伟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黄某松私自开挖地下室对其他住户构成侵权,其未经任何许可施工,主观上存在过错,客观上造成上述安全风险,有待进一步鉴定以查明损失以及损失与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
凌伟进一步指出,黄某松私自施工肯定有渣土外运,作为小区物业公司负有监管责任,理应加强对装修活动的监管。如果调查发现小区物业公司没有及时发现并制止,没有及时通报有关主管部门,那么小区物业公司因管理缺位也负有一定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关于危险作业罪的规定,在生产、作业中违反安全管理规定,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未经依法批准或者许可,擅自从事建筑施工等高度危险的生产作业活动的,具有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的现实危险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律师表示,擅自拆改承重墙,可能承担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私挖地下室的行为是构成行政违法还是刑事犯罪,关键在于该行为是否会造成“现实危险”,或者是否会威胁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民事上,侵害同楼栋业主权益,需赔偿房屋修护费、安置费、损失费等;
行政上,会因违反当地相关物业管理规定而遭受处罚;
刑事上,若行为造成“现实危险”,可能涉嫌危险作业罪;
若在人口密集处私挖,威胁不特定多数人生命财产安全,还可能涉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必须严惩!”
很多网友表示
“离谱”“胆大无知”
还有网友说
“必须严惩”“多方有责任”
希望此次事件能成为深刻教训,推动当地相关管理部门主动作为,建立健全巡查监督机制,彻底堵住监管漏洞。守护家园安全的责任,还需要每一位社区居民的主动担当。唯有所有人都将安全铭记于心,才能守住我们共同的家园。
这件事,你怎么看?
来源:央广网综合央广网安徽频道、央视新闻、“安徽霍山”公众号、百姓关注、极目新闻、看看新闻Knews、网友评论等
记者:刘浩
本期编辑:刘尚 田甜